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日节能环保政策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张玉台认为,中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仍然严峻,两年来仅完成了节能目标的26%。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首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尤其需要进一步理顺能源产品的价格。

张玉台说,中国政府主要采取了经济、法律和行政的综合手段,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能源产品价格改革是重要的经济激励措施之一。目前的差别电价、脱硫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新型电价政策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需要在成品油价格、能源审计方面进行改革。
此次论坛的首要主题是“节能减排政策法规”。日本经济产业省产业技术环境局局长铃木正德认为,日本上世纪70年代曾出现与中国当前类似的能源与环境情况。近40年的治理经验显示,要实现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重点是适当的财政、技术、标准、法规等措施的组合实施,以及促进产业结构改革的机制的确立”。
对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张玉台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建筑、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一论断得到与会日本各界人士的赞同。
张玉台还提出了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对此,日本日立集团环境战略最高负责人八丁地隆向与会者介绍,日本从环境问题爆发之初就制定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加强环境保护。这些政策包括提供技术、案例等各类信息;提供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培训;提供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具体技术指导;提供技术开发方面的补助金和利息优惠。八丁地隆介绍说,经营规模小的中小企业一度以多个企业联合的形式来解决公害问题,效果很好。
日本产业界提出的“环境友好型商品”和“防止公害管理员”受到与会中国各界人士的关注。“环境友好型产品”需符合8个指标:减量、寿命长、可再生、易分解易处理、环保、节能、包装材料、信息提供;防止公害管理员由具有国家资格的人员担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中国在制造环节具有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为中日两国产业界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