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以及成本和行业门槛较低,并且刚起步和国外差距不大,再加上猎豹,陌陌等移动互联网公司成功上市的示范效应,APP开发成为当下流行的创业方向。那么2015年app的市场竞争到底有哪些呢?
一、现状:APP行业竞争分析
近日,业内分析师指出,“APP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十个月,85%的用户会在1个月内将其下载的应用程序从手机中删除,而到了5个月后,这些应用程序的留存率仅有5%。”对于留存率低的原因,友盟副总裁叶谦表示,“一般来说,一个APP有其独有且相当固定的生命周期。造成目前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以及一些APP缺乏有效运营,最终导致用户流失。”
1、同质竞争
由于开发门槛较低,加上整个APP市场已趋于饱和,因此市场上同质化应用泛滥。而出现同质化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目前很多APP开发时,定位不不清晰、需求错乱,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病症”。
论坛病:一些老的APP创业者因为经历过BBS时代,所以从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社交和社区的区别在哪里。
小众病:现在的市场大家都讲小而美,但小而美绝对不是简单的小众。
西化病:国外什么火了,国内创业者就做什么。其实国外的很多产品可能根本不适应中国。分析需求而非照搬玩法套路,找到套路背后所对应的新一代年轻人未被满足的需求,用本地化的新玩法去满足,才是制胜之道。
一招鲜病:很多产品一上来的点子真的很不错,可是缺乏持续的创新迭代能力,过早地把资源投入战术运营上,而不是战略层面产品的打磨上,“这是火一把就死者”的通病。
2、运营不当
除了同质竞争导致开发者定位不清晰、需求错乱外,开发者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是导致APP生命周期短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APP开发者只注重开发,但对上线后如何经营用户,提高存留率等,显得非常茫然。又比如在运营层面,开发者需要更多的使用统计分析、消息推送、用户反馈等工具,来实现更精细化的用户营销以及对创业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叶谦就表示,开发者需要持续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注重基于数据的运营。“因为用户的兴趣点在不断迁移,这对开发者来说,既是考验,也是机遇。”
据APP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多数创业团队难做到上述要求,且在运营、管理、营销呈现出以下“病灶”。
宣传病:去看看Appstore,多少宣传文案让消费者看得心里直痒痒,但下载后多数消费者会很失望,宣传过度导致大幅度抬高了用户预期,一旦体验跟不上,即便是已经很不错的产品,也难免遭到厌弃。
高成本病:消费者参与一些APP的成本太高。例如,消费者如果要在一款APP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必须拍一段视频或者录一段声音或者走到某个地方,累死了累死了。
转移成本病:有的产品,做得已经很用心、很好了,但因为产品对应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某个竞品充分满足了,导致用户的转移成本太高。
贸然入行病:社交类APP死亡率最高。社交产品实际上门槛不在于想法或产品,而在于运营,这里比的是创业者对用户的理解、对资源的把控力,以及跟平台共舞、从平台获取用户的能力,话题制造的公关能力,融资能力。社交APP领域进入了太多搞不清楚状况的创业者,死亡率最高也正常。
信息过载病:很多社交类APP,用户刚进入时的体验真的没话说,可往往就在用户数快速激增后,这类APP不行了,陷入了信息过载的汪洋,渐渐被用户抛弃。
缺融资能力病:自身很难有造血能力,又想拼命烧钱把用户量做大,这需要投资人来大量输血,所以融资能力和时机就决定了很多APP的生死。错过融资时机有时候很要命。
3、APP创业者“手头紧”:刷榜推广增加成本
对于APP创业者来说,要想获取用户,推广是绕不过去的槛。目前APP推广成本相当高,大部分创业者开发的APP由于拿不出更多的推广费用在应用商店占据一个较好的榜单位与推荐位,最终导致无法获得很好曝光而无人问津,随即在APP的汪洋大海中沉寂。此外则是APP在推广中所遇的各种行业弊端,例如业内公开的秘密——“刷榜”,成为制约创业者发展的又一个绊脚石,一定程度上成为APP高死亡率的推手。
据了解,目前,由于应用商店中的榜单位置非常紧缺,一些APP为了获得较好的曝光和展示,会雇佣“水军”和刷榜公司通过大量重复性劳动,例如评论、下载、留存等来获得排名和资源,并维持一个看上去很好的运营状态。在移动互联网圈子里,尤其是以现金流巨大的游戏APP,刷榜几乎成了标配。
有业内人士指出,“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创业者都在刷榜。一些游戏公司甚至会投资一些刷榜公司专门为自己的游戏刷榜。”
更值得注意的是,刷榜情况主要集中在苹果商店,安卓的尽管也有不少,但没有苹果商店的严重。
对此,酷传的CEO李卫杰解释称,主要是因为苹果没有对外合作的通道,国内的安卓渠道,资源位可以通过商务合作购买,换句话说肯花钱就行,但苹果商店的应用排名,大都是根据苹果内部非常严格的算法进行排位,以及编辑挑选的精品应用,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观和公正,但也由于这个原因,苹果商店成了刷榜重灾区。
由此来看,无论是商务合作购买资源位,还是进行“刷榜”都需要一定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APP开发者的成本,对于大公司而言,刷榜等所花的投入可能属于“小钱”,但对于刚刚开始创业的开发者来说则是很大一笔开支。
此外,创业APP在面对渠道商时也处于一种不对称的地位,就像上述创业者所说的那样,面对强势渠道,他们只能“抓狂”。因为渠道凭借其用户优势,已在移动互联网生态圈中建立了非常稳固的地位,一些强势的一线应用商店渠道,分成比例从5:5到7:3,强势程度可见一斑。这也可从另一个侧面看出 APP在推广上需要付出的成本较高。
据了解,一般定义的渠道指的是应用商店,按照系统类型可分为安卓商店和苹果商店,由于苹果系统封闭性,用户只能从Apple store下载应用,安卓系统虽可以通过谷歌官方应用商店google play下载应用,但由于google play在我国无法使用,使得第三方应用商店快速崛起。
李卫杰表示,由于目前安卓渠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类是传统的第三方软件商店;第二类是超级APP,也就是APP内部进行APP分发、置换,比如积分墙;第三类是线下厂商手机进行预装。目前,国内应用商店的日分发量达到3.6亿。这些大型应用分发市场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分发份额,APP开发者如果想要获得用户,向这些不同的渠道商上传应用并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流量就成了不二选择。
二、变化:APP开发市场八大变化
2015年,移动APP开发的前景如何?根据2014年的分析显示:2015年,移动APP开发将保持原有的战斗力继续前进,在各个方面势均力敌,没有哪个方面可以取得真正进展。根据和互联网发展,广州手机软件开发公司紫鲸互联小编预测2015年的APP开发市场即将发生以下八大变化:
1、独立应用将失去关注;
2、硬件驱动的创新将迎来新的机遇;
3、组合化将主导前端移动体验;
4、移动竞争将转为配件恶化生态系统的竞争;5. 应用分辨率将普遍采取高清;
6、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将会加速;
7、每个开发工具箱中都将出现服务虚拟化和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设计工具;
8、低级代码平台将进入聚合层,但将继续向主流靠拢;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更快的迭代,与客户更多在内容方面的互动。
移动APP开发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设备的“增殖破碎”问题,包括设备、操作系统、屏幕尺寸等种类过于繁杂。对于移动发展领域来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流行病”。
三、新趋势:APP行业又将走向何方?
在展望未来之前我们先对去年一年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做个回顾看看App应用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2015年,行业又将走向何方?
1、App应用还是互联网公司独霸天下
手机游戏之外,包括新闻、即时通信、地图导航、移动视频等各大工具性或功能性的App的市场基本上已经划定,总体来看,主导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还是BAT以及一众老牌互联网公司们,特别是像微信、视频、微博等高频App,更是霸占了用户的大部分碎片时间。这个局面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传统互联网巨头具有用户规模,如新闻、视频、地图等刚需型App很容易将原有PC用户实现转化;另一方面,传统互联网巨头具有深厚的资源积累以及充足的推广资金,在“拼爹”的时代,有能力快速的获取新用户。
2、用户在尝试使用新App应用这方面相对怀旧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年里竟然没有诞生什么让人为之一惊或一震的新App。脸萌和秘密等App,虽然有一时火爆,但最终没有更进一步,成为类似今日头条或者陌陌这样的能够巨头分庭抗礼的App。因为随着人们对App的接受度提高,人们对移动信息的获取已经出现过剩,对安装尝试新App的动力明显不足。
这说明,移动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而这也导致全新的App想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越来越难。更加可怕的是,巨头们在完成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转型之后,也已经形成了对大部分用户手机屏幕的占领,而各大应用市场和下载渠道,更是长期被巨头们的App所霸占。
3、企业App开发不在跟风
实际不但全新App火爆流行的机会在变少,甚至企业App定制市场也将锐减。这主要是基于BAT等巨头们的平台战略。比如在微信开放平台当中,微信服务号能够满足很多中小企业的定制开发需求,中小企业主们不再需要单独开发App,而只需要开通一个服务号,然后就能借助微信庞大的用户数量来获取用户,这要比获取一个App用户成本更低。
而百度的直达号的推出,更是让各类餐厅、酒店、KTV等传统企业,稍加设置就能通过浏览器服务客户。传统企业通过借助这些巨头们的平台,能够快速简单的实现触网需求,自然也无须再单独开发App。
4、功能性App将面临整合
基于目前超级App的平台扩展能力,越来越多的功能接入到超级App当中, 并能够与单独的App产品体验一致,这可能使得一些功能性的App变为鸡肋。比如打车软件,微信接入滴滴打车后,人们能够通过微信直接享受滴滴打车的服务,从而使得滴滴打车App成为用户手机桌面的摆设,甚至会被卸载。而随着超级App接入的功能越来越多,一些功能性的App很可能被用户抛弃,而更多的功能性App未来可能依附于超级App或浏览器,甚至是移动搜索等移动互联网入口当中。
回顾移动互联网大潮彭湃的这三四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形态的突破性产品并不多,不过是今日头条、陌陌、滴滴/快的打车等这几个。
而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必须找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商业机会和刚性需求,并突破巨头们的重重“防线”,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App,否则很可能淹没在滚滚浪潮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