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土十条”明确了出台的时间,土壤修复市场也变得火热起来。虽然陈吉宁部长在年初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治理土壤污染是一个大治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投入几万亿。一方面是几万亿的资金不是说投入就能马上投入的,另外一方面是我们要的是土壤修复治理的效果,对土壤污染风险的管控,而非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
土壤修复还是要多管齐下,稳扎稳打。土壤修复需要“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来指导和保障市场行为;需要质量、技术、工程和产品等专业标准来规范和支撑市场行为。对污染土壤实行分类、分区、分级的用途管控和风险管控,比土壤修复本身更为重要和有效。土壤修复肯定离不开钱,而且需要很多钱,日前,财政部公布了2016年中央财政预算。在《2016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预算表》中,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预算项目,预算数为90.89亿元,比2015年执行数增加53.89亿元,增长145.6%。场地、耕地、矿区等土壤污染情况各异,采用的修复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实际应用中必须因地制宜。土壤修复技术既要做到“高大上”和“接地气”相结合,也要做到引进消化再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相结合。土壤修复工程非常需要“求精求实”、“保质保量”和“诚信放心”的“工匠”精神。
正如“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提到,将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到,将加快土壤修复治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土壤污染的国情就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土壤修复的市场还是土壤修复的技术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也不能任意而为之,而是需要进一步规范市场,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