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产业网讯 全国两会上,民建中央提出了关于发展低碳城市的建议。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届时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人,这势必会推动城市能源消费量和二氧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因此,采取低碳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向低碳化转型,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2010年,国家启动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被列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目标着眼于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发展所需关键技术尚不明晰,相关部门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和评价。
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发展应该以能源低碳化、经济低碳化、社会低碳化、排放低碳化的战略目标为突破口, 根据发展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中建中央提出了以下具体对策建议。 第一,以制度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我国城市要向低碳化转型,就要在政府层面建立起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行动计划、推进机制,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政策的实施。
在低碳城市的制度安排方面,应加强能源立法,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税收、贸易、产业、政府采购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低碳技术和产品,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生活方式等。
第二,以科学规划引领低碳城市发展。
1、是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应提高高碳产业的规划准入条件,降低其发展速度,加大其退出力度;加大低碳产业的规划发展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加快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2、是在交通规划方面,应坚持公交优先的原则,优先规划低碳出行的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设施,同时保证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系统完备。
3、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设计,采用供热计量控制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延长使用寿命等。通过规划手段增强碳汇能力,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多建生态景观,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多造树林绿阴地,提高城市绿地单位面积的绿化功能和吸碳功能,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进行城市屋顶绿化等。
第三、以低碳技术支撑低碳城市发展。为克服制约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瓶颈,我国应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着眼于中长期,做好战略技术的储备。
同时,应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争取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如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