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兰碳购买商——中国碳基金购买的湖北麻城农村户用太阳灶项目于2011年7月11日在EB(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获得注册。项目减排期从2011年4月26日开始计入共计10年,预计每年可获得4.5万吨的减排量,该项目的实施在促进当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国内碳交易项目类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太阳灶的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麻城当地农户的燃料投入成本,为当地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太阳灶是无偿提供给当地农户使用的,农户参与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此项目由同济大学低碳经济与碳减排促进中心李梦南博士的团队负责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DOE(独立审核机构)为莱茵检测认证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审定团队由该公司CDM分部经理朱江先生领衔。项目于2010年6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2010年10月通过现场审定,直到2011年7月11日注册,前后历时1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碳基金欧洲团队和北京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过程虽偶有波澜但终究有惊无险顺利过关。
由于EB规定项目注册时间以最终报告提交的时间即以4月26日为准,麻城项目在创造了中国碳基金已注册项目中开发周期最短记录的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碳基金在新能源CDM项目领域的试水实现“软着陆”。
中国碳基金的首席代表吴宏杰介绍说,《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必须承担减排义务,同时也规定了这些国家的减排额度,如果议定书不能顺利续约,发达国家对碳交易的需求动力无疑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CDM等商业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近两年由于国际气候谈判举步维艰,EB政策层出不断,欧洲碳交易市场也是风云突变,整个碳交易的前景并不乐观。
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政府共批准3051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其中455个成功签发,中国CDM项目的数量和年减排量居世界第一。然而,自哥本哈根会议前夕以来,中国的风电、水电等项目频频被拒,中国的CDM一度陷入发展僵局。另外随着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的迫近,加之后京都谈判悲观情绪蔓延,国际买家开始驻足观望,购买意愿不强,国内从业者态度也更加谨慎。而其它传统项目类型如工业类项目等开发周期长、注册风险大的弱点也使得这个领域的碳交易踯躅不前。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加快开发进程,提高项目注册成功率等就成为买家考虑的首要因素。麻城户用太阳灶项目正是中国碳基金密切关注国际碳减排市场走向,与国内业主紧密合作,创造的又一个有市场导向性质的成功典范。
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碳基金,是专业从事碳交易的国际买家,并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近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碳市场,同时中国碳基金也是荷兰政府在海外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站。
从2010年下半年欧盟关于后京都的政策逐渐云开雾散,针对国际形势的走向,结合自己对未来的预判,中国碳基金敏锐洞察政策动向,相应增大项目购买力度,积极调整碳融资战略,将目标项目类型逐渐转向小规模、新能源、环境友好型项目。这类项目的特点都是环境可持续性好,额外性非常突出,因此显著降低了项目开发的风险,麻城农村户用太阳灶项目即为中国碳基金在此转型阶段的首次尝试。在麻城项目之后,中国碳基金又相继购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其他太阳灶项目等一批“环境友好型”项目,以缩短开发周期,保证在政策交替前锁定减排证。
在当前CDM发展的“瓶颈时期”,选择类似的环境友好型项目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而且由于这些项目往往与民众息息相关,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直接造福民众,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碳基金具备一流的专业团队和雄厚的技术实力,并拥有欧洲和中国的众多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在中国,中国碳基金凭借对国际碳市场的深刻了解,将与中国各行业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继续秉承诚信、高效、低调的企业精神,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