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指出,“十二五”规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指导性和引导性,对一些关系到民生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它是约束性指标,如节能减排。“但是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只是一个预期指标,引导性的。”张晓强表示,如果这是一个僵硬、死板的计划,肯定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因此要保持规划实施的有效性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郭树清也表示,“十二五”规划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经济发展还要根据实际来做判断和决策。
此外,郭树清认为,未来在规划实施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都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解决根本还是要靠改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对郭树清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在于改革,而“十二五”规划中对改革这方面有强调但没有措施,“这是比较遗憾的一点”。
对此,张晓强认为,“十二五”规划对于经济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但还没有细化,是有一些遗憾。但规划提出改革的领域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在其引导下有关部门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他表示,“这些改革通过操作方案落到实处,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会使‘十二五’规划的很多目标能够比较好地实现。”
与上述几位官员、学者从经济角度解读规划不同,财经杂志总编王波明则从社会角度谈了对规划的认识。他认为,除经济体制改革外,未来更多的工作将会转移到社会转型上,而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法治社会的形成、强化社会监督体系则是未来社会转型的三条主线。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