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正文
利源煤焦集团焦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项目投产
来源:中国节能产业网 时间:2011-9-27 21:26:27 用手机浏览

  日前,河南利源煤焦集团(简称“利源”)焦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项目正式投产,这是利源年产200万吨焦化/年项目的主体工程之一。该项目总装机容量6.2万千瓦,年发电5亿多度,是国内单机容量最大的轻型燃机焦炉煤气热电联产、联合循环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额3.8亿元,“这个项目3~4年可以收回投资,而且,正在申请CDM项目,英国一家公司计划购买项目的减排量,如果把这个金额包含进来,项目回报时间更短、回报率更高。”利源董事长兼总经理付玉堂表示。事实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对于焦炭产能占全球60%的中国来说,具有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此前,GE公司在中国没有焦炉煤气发电先例,这次有了在利源的全球第一次应用打造样板工程。

  利源GE燃机焦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项目总投资额3.8亿元,项目投资中除了GE提供的燃气轮机外,还包括煤气压缩机、制氮压缩系统、蒸气轮机等配套设备。显然,这样的投资额比用传统发电方式要高出2~3倍。根据利源网站信息,该集团年产值35亿元,利税3亿元,该项目总投资额比利源一年的利税还多。如此大的投入成本,能否带来相应的效益?对此,付玉堂似乎比较乐观,他预计,“3~4年可以收回投资。粗略估计,利源上马该项目每年将带来收益1亿元。”

  事实上,焦炉煤气是焦炭生产的主要副产品,过去,焦炭企业一般直接燃烧焦炉煤气然后排放到大气中,俗称“点天灯”,不但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目前,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煤化工与发电两种方式。

  利源对于如何利用焦炉煤气进行了考量,在煤化工与发电两种方式中,选择后者。“企业既要追求利润,也要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曾经考虑过走煤化工道路,用焦炉煤气制甲醇、二甲醚、烯烃等,但是,这种方式规模与效益比偏低、管理流程相对较长。而且,煤化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还有其他的污染排放。”付玉堂对本报记者表示。

  相比传统发电,如此大笔的投入,付玉堂对此的理解是,“焦煤产业如果走传统发电的道路,是没有竞争力的,如果走循环发电到余热发电的方式,相信随着未来中国资源价格的高涨,一定会有很大的竞争力。”

  “该项目占地面积是相同装机容量的电厂的四分之一,每度电消耗煤气只相当于传统煤气发电消耗的一半左右,发电效率是普通蒸汽发电效率的2倍。我们厂传统的燃气炉机发电项目,发一度电需要1.15~1.2立方米煤气。但是,该项目0.6~0.65立方米煤气就可以发一度电,是传统方式的一半。”付玉堂解释。

  尽管循环利用是一个时髦词,但对企业而言,效益是首要命题。除了前期巨额投入外,项目的后期维护成本多少,也是一个待解命题。由于GE航改型燃气轮机首次应用于焦炉煤气发电,系统之间的配合还需要磨合,每年的维护费用有待考量。

  “至于两台机组的维护费用大概需要多少钱,我现在心里没数,不过,相信先进技术产生的生产力,绝对会高于它的维护成本。”付玉堂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不少销售工业设备的跨国公司,在维护设备方面的收入已经超过销售设备本身的收入。

  事实上,后期的维护并不是GE一家的事情,整个项目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3所进行工艺设计,除了GE机组外,还选用了国内企业的配套设备,主要包括四川大川公司的三台煤气压缩机、上海瑞气的两套制氮压缩系统、南京奥能的两台35吨余热锅炉、青岛捷能的蒸汽轮机等。

  “焦炉煤气传统工艺与GE机组的配套,前期存在各种问题。因为焦化产业是传统产业,和高科技对接需要相应的磨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现在已经解决了很多。”付玉堂说。

  目前来看,项目运行效果比利源之前预计的要好,“在循环综合利用,特别是烟道气利用方面达到的效果都要好于我们此前的预期。”付玉堂表示。

  “任何一个复杂工程项目,都有一个磨合和改进的过程,出问题不怕,关键是不要有大的损失,另外,如果出了问题,只要找到原因,都可以解决。科学手段,不是能和不能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好的问题。”GE能源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温跃忠对本报记者表示。

  尽管目前利源和GE双方都对该项目比较满意,但有多少市场认可价值和推广价值,还不得知。但和一切示范项目一样,各方参与者对于其中蕴含的商机,充满了想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首钢国际工程签订长钢干熄焦项目总包合同
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在钢铁炼焦中的节能减排及成本分析
山西新石煤焦化焦炉煤气制LNG等配套项目获批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可研通过论证
神木洁能2×50MW兰炭尾气发电CDM注册成功
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风电场建成投产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