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担心,为满足新标准而进行的新的技术改造等,将增加企业成本,对此权威人士则并不认同。国际清洁委员会的董事会主席MichaelWalsh表示,新标准推出是一种动力,将倒逼企业进行技术攻关,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挖掘新技术,互相竞争,降低成本,根据以往其他行业的经验,从最后结果看,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当时预计的成本,省油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远超出成本提高的幅度。
企业如何能够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据介绍,美国的经验是,提高传统内燃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包括引进更多的柴油车;汽油车引入直喷技术;提高汽车空气动力系统的效率;使用更加节能的轮胎等等。另外两项重要的技术一是混合动力技术,二是轻量化材料的使用。研究表明,轻型化的材料使用,包括铝、高强度钢、镁、塑料等材料的应用都能用更少的成本提高燃油经济性的目标。MichaelWalsh表示,从使用普通强度的钢材转为使用高强度的钢材,车身可减少16%的重量,同时提高10%的燃油经济性。如果使用塑料合成材料,则能够减少60%的车身重量,燃油效率提高35%。“通过政策制定,给汽车厂商一个很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和合理的时间,他们一定能够研发出合适的技术来达到标准。”MichaelWalsh认为。
此外他表示,对于长期的节能效果来说,电动车技术和燃料电池技术都是厂商们不断研发的方向,而且随着汽车产销量不断上升,电动车和燃油电池车技术能够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可能达到50%、60%甚至70%。
中国企业能否“超车”
对于中国汽车业来说,节能减排因素带来压力愈加凸显。除了一直备受关注但尚未最终出台的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外,在国际市场,有来自欧盟等地区整车形式认证的内容中的环保相关条款;在国内市场,则有《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方案》、节能汽车补贴油耗门槛提高等最新政策,剑指严控机动车污染排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汽车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新政大多给予积极支持。以“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为例,记者日前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主办的信息会上了解到,该系统运营至今已两月有余,运行平稳,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备选行列。截至记者发稿,该平台已有35家车企的超过1500个车型可供消费者选择。平台启动初期未参与的大众、通用等主流车企,也已承诺加入,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10月13日在“2011年全国环保局长石家庄论坛”上透露,一汽大众速腾、宝来、捷达3个品牌23个车型已上平台,一汽轿车(000800,股吧)品牌和上海通用旗下车型也即将登陆。据北京环境交易所王鹏宇介绍,截止到10月9日,北京市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系统咨询浏览总量已达1321039人次;系统共接到补助申请24150例,其中通过审核的有21770辆。在此基础上,共申请新车奖励凭证2687张,已有2058人使用企业奖励并通过平台购买了新车。与8月份相比,系统在9月份的运行过程中咨询浏览量、申请量、奖励凭证申请量和兑现量等数据均有所上升,上升比例分别达到123%、77%、348%和550%。
对于中国车企能否借标准之力实现“超车”,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最终取决于汽车、石油、环保三个行业的利益博弈结果,即政策何时出台,力度会有多大。但是从企业角度看,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吸取美国汽车巨头当年的教训:主观上,不应当逃避新标准带来的新压力,而应当视为转型的动力,积极适应,只有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车型,中国车企“超车”才能变为现实,其国际竞争力和永续发展方可获得保证。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