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元表示,在建设领域,设计是龙头,影响到后面的施工、验收等环节。但是,现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在节能方面只有一个评价体系,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该标识是以自愿为原则的。除此之外,建设领域没有出台相应的节能设计、施工等系列标准。建筑电气设计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可参照的数值,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不知道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设计师无法实现精确的节能设计,后面的施工、监理环节与设计保持同步,也很难达到一定的节能成效。目前,我国90%以上的建筑都属于不节能项目。
除了存在标准“漏洞”之外,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任元会认为,很多企业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节能市场陷入混乱状态。他指出,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推行节能、低碳建筑过程中,不少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打着节能的旗号,随意夸大产品的性能。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他告诉记者,现在有些照明产品制造企业宣称,使用LED灯代替高压钠灯,可节能80%,能大规模地应用于路灯照明。但是,目前这种大功率的LED灯技术并不成熟,在路灯照明中远不能替代高压钠灯。企业这种夸大其词的作法很容易误导消费者,阻碍节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多措并举促电气节能
面对建筑电气节能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电气专家纷纷支招,为推动节能行业的有序发展献计献策。
王金元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目前,相应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电气节能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建筑电气行业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使建筑设计者、施工者以及业主了解工程预期的节能目标和应采取的节能措施,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中国建筑电气分会节能专委会主任李炳华呼吁,现在国家除了尽快制订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还应当逐步推行“以奖代补”的经济激励政策,比如国家和地方财政拿出专项补贴基金奖励节能建筑用户;实施物业税优惠政策,让节能建筑用户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大力提升社会民众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士参与到建筑节能事业中。李炳华强调,只有公众增强了节能意识,主动参与到节能工作中来,这个市场需求才会逐渐扩大,相应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才会越来越完善,建筑节能工作才能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来自中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的李蔚表示,目前,节能手段和技术很多,设计师应当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各项节能设备的原理、效果、性能等,选择合乎建筑需求的产品,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打造绿色、节能建筑。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