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面对新的能源危机 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办
来源:不详 时间:2007/4/25 8:45:02 用手机浏览


  中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这种趋势短时间内根本就无法改变,在严肃的减排任务和尖锐能源需求之间,今后我们仍有更长的路要走,这也将是对我们的“中国特色”发展的考验。因此,像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国家,不让其发展显然是不可能,而且也是不公平的,但是,很显然发展中国家不能再重复以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老路,要根据自己国家的资源特点,创造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模式。

  一些不肯执行《定都议定书》的批评者认为,《京都议定书》最大的“漏洞”,就在于它没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任何约束。国际上更有一些人开始公开的宣扬中国(印度)威胁论。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霸权主义的逻辑。中国发展到了今天我们的人均能源消耗量还不到1.5吨标准油,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是大约4吨标准油。很显然,认为发展中的中国的威胁会比人均能源消耗高于他们3倍的发达国家还要大的论调,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霸权主义理论。

  然而,地球变暖气候异常的严酷现实,又使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不能不直面这人类的共同威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即使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减排,但也不能不担负起抑制地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责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很实际地强调,即使英国一点温室气体都不排放,也仅能削减世界总量的2%,还不足中国在两年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增量。如果没有世界上人口众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任何新的体系“都没有现实的成功可能”。

  因此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即使还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矿物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增长。应该说这一任务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来说是十分艰巨的。由于经济超过10%的快速增长,2006年仅中国的煤炭使用量就增加了10%,总量达到了23亿多吨,约占全世界煤炭使用量的40%。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到2009年,中国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抑制住矿物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无疑将是对我们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和智慧的考验。

  针对我国目前的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现状,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还有巨大的潜力。我国政府近年来在开展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的方面,也已经作出了大量的努力。然而,我认为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宣传教育和实际效果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甚至说还有巨大的差距。要达到最佳的节能和减排效果,今后我们至少还需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尽可能因地制宜的调整能源结构;二是要注意用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要做到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下面我们分别的具体阐述这三个方面。

  对策一,因地制宜的调整能源结构

  因地制宜的调整能源结构,是指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开展减排工作。我国的能源资源特点就是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中国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二位,石油资源第十一位;天然气资源第十四位,水能资源第一位,太阳能第二位;此外,核燃料资源、生物能、海洋能、风能、地热能等也都较丰富。但中国能源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可消耗量少,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第11届世界能源会议和其他有关资料,中国人均占有煤炭经济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量的46%;人均占有水能资源量为世界平均量的81%;人均占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量的6.8%;人均占有天然气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量的1.5%。)

  除了数量,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也不理想。中国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75.2%,水能居次,占22.4%,油气为辅,仅占2.4%。其中油、气资源比重比世界油气比重(25.3%)要低得多。由此可见,中国能源资源的特点就是水能资源丰富,不仅总储量世界第一,而且,人均占有量也与世界平均水平最接近,达到世界人均的81%,远远高于煤炭的46%。不仅如此,水能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它可以重复利用,源源不断,但是,它也有最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保存,只要你不开发利用,它就要随着时间流逝。因此,由于水能的这种可再生不可保存的特点,实际上我国的所谓能源资源比例,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数字,并不代表真正的能源资源量。

  如果我国水能资源不能得到开发利用,那么我国资源总量中的水能就等于零,即相当于白白浪费了我国能源资源中的22%。相反如果我国(可开发)水能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以100年计算,我国的常规一次能源总量将能够增加30%以上,相应的我国煤炭资源在总能源中的比重下降为51.4%,水能资源比重将上升到44.6%。如果要以200年计算,水能资源将大大超过其他任何能源资源,成为我国的第一大常规能源。同时我国的一次能源资源总量将可以增加一半还要多。这就是水能这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因此,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优先开发水能资源,目前发达国家的水电普遍开发程度都在70%到80左右,有的已经达到了90%以上。

  显而易见,各国政府都很清楚,优先开发利用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就是最大的节能、最有效的减排。不过,因为世界各国的水能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当发达国家的水能资源开发殆尽之后,他们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注意力,只能转到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这些技术还不太成熟,成本高昂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上。在这方面我们发展中国家,不应该在还有大量的水能正在流逝的同时,不顾国情的盲目跟风,放弃水电开发把主要的精力去效仿发达国家的新能源的实验性开发。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回避经济劣势,尽快开发不能保存的水能资源,这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的发挥最大减排优势,这才能让我们发展中国家的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减排效益。

  今年1月25日的《科技日报》刊登了倪维斗院士所撰写的《我国能源现状与战略对策》一文。文中描述了我国能源消耗的严峻现状,指出按以往的过量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同时,他的文章也提出了节能为本、煤的现代化利用、煤基醇醚燃料的应用和车用动力、加速发展核能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建议,以解决我国能源利用所面临的困境。不过,倪院士也直言不讳的断言,我国煤炭消耗持续增长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然而,经过前面对我国能源资源情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能源状况并不像倪维斗院士预计的那么悲观,因为我国还有大量的水能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实际上倪院士对我国能源问题的悲观预测,恰恰是由于他忽视了我国巨大的水能资源的作用。不过这种片面的悲观预测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如果不尽快大力的开发我国的水能资源,根本就无法改变我国煤炭消耗持续增长的现实。显然,尽快开发利用我国大量的尚未利用的水能资源,就是调整我国能源结构的重中之重。

  对策二,用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

  要想因地制宜的调整好能源结构,我们就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从思想上和舆论宣传上,解决好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生态环境的课题。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人愿意破坏自己的家园。然而,追求文明、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是每个人不容质疑的权利和愿望。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上,我们不仅有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选择的冲突,更有保护环境的局部和宏观的认识冲突,甚至还有生态保护与生态保守之间的观念冲突。这些冲突本质上是科学的发展观和愚昧的、或者说哗众取宠的极端环保观念的冲突。

  在这方面我国的怒江水电开发是一个极好的案例。3年多以前,我们的怒江水电就因为社会上一些“怒江开发破坏原生态”的欺骗宣传被搁置。这些谣言被有识之士揭露之后,一些偏激、狭隘的环保人士、组织,又不顾事实的发表了《提请依法公示怒江水电环评报告》公开信。在信中他们继续用毫无根据的谣传作为阻碍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为了澄清这些质疑怒江水电开发的错误认识,一大批水电专家学者和怒江当地的干部群众曾经专门召开会议,并用形成文字的方式对公开信的内容逐一进行了答复。

  然而,在这些反对怒江开发的各种论调理屈词穷之后,至今国内、外都外还有一些偏激的环保人士坚持说什么,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缓冲区)之外的怒江水电开发,会对世界自然遗产造成破坏。他们把水电开发后部分河段的水流减慢,污蔑成为是河流的“肠梗阻”,说成是完全截断了河水流动的环境破坏。甚至说什么怒江水电开发将会使“三江并流”不复存在。这完全是违背科学态度的误导宣传。水电开发只是需要在部分河段壅高水位,调节流量,水坝、水轮机怎么会减少河流的水量,水库再大,蓄满水以后,河流还是要恢复它原有的流动特性。从整体上说,水坝不会阻止河流的流动,也不会改变河流总的水量。其实大家只要看一看,现在的三峡大坝建成后是不是已经把长江变成了不流动的死水,是不是把昔日的长江变成了“长湖”,就知道了这种反水坝宣传的不科学性。

  极端环保人士不尊重科学的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破坏力,不仅来自一些无知、幼稚、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的所谓环保人士偏执狂热,而且,一批喜欢哗众取宠社会学者的跟风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甚至,还有个别科技人员也直接卷入了伪环保观念的传播,这就更误导了公众的反水坝情绪。例如,就曾经有一位科技工作者,居然在搞不清楚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情况下,就在国内外各种媒体上多次发表各种反对怒江建水坝的谬论。据文章的署名,该同志的身份居然还是中国科学院某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在这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违背科学态度的欺骗宣传的误导之下,怒江当地百姓一直翘首企盼的水电开发至今仍无任何进展。设想如果当时我们怒江开发没有被搁置,现在恐怕已经有建成发电的电站。而且整个怒江都将会在“十一五”的规划中发挥出重要的节能、减排作用。对保证完成“十一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明的是,尽管水电开发必须要有几年的周期,不会当年见效。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怒江开发每推迟一年,怒江水能资源的效益就会被整体推迟一年。我国就相当于白白损失5000万吨原煤。如果不开发怒江水电,100年之后,我们仅在怒江一地就相当于浪费了50亿吨原煤。怒江的开发受阻和所造成的生态损失很有代表性,在中国像怒江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中国的水电资源世界第一(储量大约占全球总资源的15%),目前按发电量计算我国仅开发利用了20%左右。这个开发比列,仅占世界总资源的3%,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水电开发的严重滞后,目前在我国境内的世界水电资源的12%都还在白白的流逝着。

  过去我们的水电开发受到经济、社会、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发展较慢,可以说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最近几年我国经济能力明显增强之后,尽管我们加快了水电开发的步伐,水电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尽管我们国家也一再强调要大力开发水电,为什么在我国这么多可再生能源等待开发的情况下,至今却仍然是火电的比例不断上升,水电的比重持续下降呢?实事求是地说,这美中不足的现状与我国的社会舆论环境对水电开发的不当制约有直接关系。

  前不久,还有一份颇具影响力的地理杂志,指着我国的西南水电开发的示意地图,批评说我国的水电开发已经“过多”“过快”“过滥”。我们当然应该承认我国确有一些地方政府掌握的小水电,存在着开发过多、过滥的现象。然而,对由国家统一规划的大中型水电项目,我们经济能力提高了之后,加速建设那些几十年前就规划好的水电项目,弥补过去的损失,怎么能还说成是水电开发过多、过快、过滥呢?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密集又有什么稀奇?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青藏高原,就是这个青藏高原的存在,才让大自然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赐予了我们。我们国人自己难道非但不领情,反而还要糊涂到了为此去责怪大自然的地步吗?

  总之,从水电开发的环境作用来看,一般来说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改变、损失都仅仅是局部的,而水电建设的防洪、水资源调节生态效益一般都是全流域的,其减排环境效益更是全人类乃至全世界的。因此,我们能不能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能不能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用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水电站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具体的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冲破各种舆论阻力,让我国的金沙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水能资源尽快的被开发利用起来,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的能源结构的调整能不能成功,温室气体排放能不能迅速减少的重要问题。

  对策三,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发清洁能源

  所谓分阶段、有侧重的开发清洁能源,是要求我们对当前的减排任务和长期目标有一个正确的划分。我国的水能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全担负起我国能源供应重任,因此,仅仅注重水电开发,不可能满足我国社会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在现阶段,除了保证煤炭能源的主流地位之外,核能的利用也应该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核能虽然不是可再生能源,但是,它是不排放温室气体的清洁能源,而且它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发电效率高,对于大量的替代燃煤发电具有非常现实的效果。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核能发电也是经常遭受各种极端环保质疑的重灾区。

  出于对核电安全性的担心,世界很多国家都曾经对大力发展核电产生过质疑。然而,与严峻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相比,人们对发展核电的怀疑态度已经有所改变。07年1月30日,世界能源理事会发表《核能在欧洲的作用》报告认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环保方面看,核能都具有发展优势。从经济上看,现有的核电站通过延长运营寿命、增加容量等可以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在环保方面,如果各国对二氧化碳排放采取惩罚性措施,核能就更具有竞争力。核能发电不产生温室气体,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

  因此,在现阶段国家应该加速水电和核电的开发建设,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电力构成中的水电、核电比重。这才是平抑我国煤炭消耗的急剧增长,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对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推广应用,我们目前可以有所侧重的发展热能应用和分布式发电能源点的建设。因为,目前这些新能源的并网发电技术还不够成熟,不仅成本较高,效率很低,而且还有供电随机性较大的弱点。

  若干年(或许15至20年)之后,当我们的水电开发以及核电的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或者说在电网中达到了比较高的比重之后。世界上风能、太阳能的并网发电技术恐怕也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了。那时候,将是我们大规模的用风能、太阳能进一步取代燃煤并网发电的最好时机。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是资源量最大、分布最普遍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环境无任何污染的一次能源。据全球权威能源机构预测,到本世纪中期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长远看,随着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发电将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国家从政策上应该鼓励有关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但是,必须认识到,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的经济能力。我国目前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95%以上都出口到欧洲,这就是因为我们国家和居民,目前也还承受不起太阳能发电的高昂成本。

  因此,要做到因地制宜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改进除水电外其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任务,就应该更多交给那些水电资源已经开发殆尽,经济能力比较强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去完成。而水能资源丰富而且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的发展中国家,应该集中力量加快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这才是他们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的最实际、最有效的贡献。当然,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由于资源量有限,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可能不会持续太久,最终风能和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将会取代水能成为最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要解决当前的世界发展与减少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尖锐矛盾,发展中国家并非没有优势可言,优先开发利用自己的水电资源,就是在现阶段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发展核能发电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目前的核裂变发电,除了安全问题之外也还存在着铀矿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所以,积极发展核裂变发电也只能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暂时的能源政策。我们还应该尽快完善快中子热堆发电和致力于核聚变能源的研究发展,也许只能到了核聚变的技术被人类完全掌握之后,我们人类才能够完全进入不需开采任何矿物能源的高等文明阶段,彻底解决地球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难题。然而,要想在达到那一天之前,我们这个地球还不至于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被过度的温室气体排放而毁灭,我们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就必须分阶段、有侧重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特别是要搞好当前的水电开发和核电的建设,制止住煤炭消耗快速增长的危险趋势。

  实现“减排”对我们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必须承认,目前社会各界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环保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水电开发、核电应用,都还有很大的认识差距。很多情况下,反对建水坝、反对建设核电站经常会被看成是一种时髦的环保行动。我们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和公众媒体,也经常会被那些炒作个别枝节、局部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上,破坏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环保宣传所迷惑。一些哗众取宠的破坏了我国水电开发以及核电应用的环保人士,甚至还经常会被吹捧成为所谓的“绿色人物”、“环保标兵”。这些反常的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尊重科学的科学工作者感到痛心。

  眼看着利国利民的怒江水电开发在当地百姓和政府的强烈要求之下仍然被搁置至今,而同时我国的煤炭产量却在以每年2亿吨的速度大幅度增加。在人们为中国的崛起感到振奋的的同时,有谁能不为这种愚昧的伪环保所造成的后果而担心呢。不尊重科学发展的代价不仅大幅度的增加了全球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由于煤炭的产能不足导致了我国煤矿生产压力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矿难频发、煤矿工人罹患矽肺等职业病的人数激增,带来一连串严重的环境、社会问题。这个现实,无论是对于我们党的执政为民政策,还是我们作为对世界负责任的崛起中的大国的形象都应该说是个极其沉痛的教训。同时,也不能不说是我们科技人员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严重失职。

  为了避免怒江这样的教训重演,我们真诚的呼吁;在“温室气体”带来这场新的、严酷的“能源危机”面前,我们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环境科学工作者能够跳出各自的专业局限,站在世界的前途、人类命运的高度,积极的向政府和公众宣传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我们应该如实地告诉公众;如何应对温室气体带来的新的“能源危机”,对我们这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无论是在思想教育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任重道远的难题。我们必须提醒大家;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发展、要幸福的愿望和努力无可厚非也不能改变,但是,我们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渴望发展和保护家园的最终努力,很可能会是事与愿违的悲剧。我们应该意识到;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如何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新的“能源危机”,正考验着我们民族的责任心、科学素养和发展的智慧。(水博)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黄毅诚提出节约能源要有五个新的推动力
国家将实行新的电价定价机制
欧盟将制定新的统一能源政策
欧盟实施新的节能准则
节能环保成为我国汽车技术创新的方向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