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光伏产业的全行业危机,给了一些善于利用企业危机的投资专家们练手的机会,一些类似于国外所称的“秃鹫基金”的投资主体,期望以市场化的并购方式在陷入危机的光伏企业中“淘金”。
危中存机
我国光伏全行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内企业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但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下,光伏产业却形成了庞大的产能,在国内市场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产品都只能用于出口,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据业内人士介绍,近期光伏组件价格以每季度10%到15%的速度持续下跌,表明这个产业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演化成了产业危机。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0.36GW,同比下降3.76%,是历史上的首次下降;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6.6%,连续第6年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为22.521GW,同比增长5.9%。
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光电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表示,我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制造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强的竞争能力,但是这只是光伏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我国光伏制造产业链的各环节竞争力明显不平衡。
“从硅锭、硅片,一直到电子组件,我们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多晶硅制造、设备制造、原材料制造等环节,我们还都不具有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赵玉文表示。
据赵玉文介绍,我国多晶硅制造业打破国际垄断,对降低多晶硅材料成本乃至全球光伏电成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我国多晶硅平均成本在30-40美元/公斤,远高于国际市场,竞争力还处于弱势。目前多数企业停产,产能过剩,产量严重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7.1万吨,同比下降15%,进口却持续增加,达8.27万吨,同比增长28%,多晶硅制造业的萎缩和困境在持续。
“企业出现困境,对于当事企业来说是一种危机。但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种危机对于市场上很多人来说又是一种商机。”金杜律师事务所北京总部破产重组部合伙人郑志斌在最近举行的中小企业困境转机论坛上表示。
光伏行业的危机在一些投资人眼中只是大量机会的潜伏。民生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王海生认为,光伏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仍将持续增长。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政府主管部门启动了多项利好政策,力推国内市场的开发,这将有助于改善光伏制造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现状。
国务院办公厅7月15日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全面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这被业内解读为光伏产业未来振兴发展的全局蓝图。赵玉文表示,光伏产业前景光明,发展大趋势不会改变。
“秃鹫”机遇
在全球化的周期中,任何企业都有经营陷入困境的可能性,专门针对困境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在发达国家早已司空见惯,而国内则鲜有专注于危困企业投资的基金。
郑志斌本人有着多重身份,他既是专注破产重组的律师,也是北大PE联盟困境企业救治企业专业委员会的主任,以及中国困境企业救治联盟的秘书长。在郑志斌看来,并购重组这些出现困境的企业,并不是谁都能涉足的。“有人曾将这种并购比喻为秃鹫吃残渣,因为秃鹫有很健康的胃。”
赵玉文认为,目前光伏产业仍处在严重低迷期,竞争激烈,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使产业经过“破产”、“重组”等的痛苦改造,提升到崭新的发展阶段。
北大PE投资联盟理事长郑昌幸透露,瑞盘投资、北大PE投资联盟等准备联合发起一只“火凤凰”基金,专门针对光伏行业,通过资金的介入将光伏行业与下游电站进行整合,盘活现有的光伏资产。
据瑞盘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际介绍,与国外所称“秃鹫”基金有所区别,火凤凰基金意取“浴火重生”,将更注重企业的重整与再生。马际认为,企业的困境好比病人需要看门诊,但当困境累积起来,企业成为困境企业,就需要进入重症监护。瑞盘投资将作为困境企业的重整顾问,介入企业重整,在手术过程中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并在企业需要输血时成为企业的资金引导人。
和一众围猎IPO的PE不同,重整基金过去一直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部分行业受到国际市场低迷的拖累,陷入困境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光伏行业的整体困境,更是给了专注于企业重整的投资人大显身手的机会。
在马际看来,投资困境企业有很高的门槛,投资方需要很强的“团队作战”能力。他表示,对困境企业投资,需要认定困境企业的投资价值,挑选出值得拯救的企业;测算重整的成本,筛选成本可控的企业;对重整以后的价值进行判断,避免成为困境公司的“陪葬”。
据郑志斌介绍,困境企业重整通常有四个密不可分的步骤:首先是对困境企业实施法律框架下的破产保护,重整团队在全面尽职调查的基础上,理清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在重整管理人和顾问人受托接管的情况下,对困境企业业务体系和管理架构进行重组和重构,综合解决资金、人才、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衔接、社会资源配给等问题;三是对其进行“输血”和“补给”,困境投资引导人投入资金,同时邀请合适的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加盟,进行后续的投资;四是进行元气恢复,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博弈地方政府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认为,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要改变行业的竞争结构。在他看来,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既是危,也是机。“如果把光伏产业的竞争结构做一个很好的调整,对于光伏产业来讲,下一步的整合就会有很好的机会。”
李曙光表示,内部消化产能是目前很多光伏企业调整竞争结构的一个手段。很多光伏产业转型为一站式太阳能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将触角延伸到下游,以消化过剩的产能。这也是投资光伏困境企业的投资人为光伏制造企业解决过剩产能设计的一个脱困路径,由投资人提供资金,让光伏企业整合下游资源。
不过,据业内人士介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利用光伏企业开拓下游的需求来“甩包袱”,即以收购当地亏损的光伏企业作为条件,来换取光伏电站的批文。
在光伏行业景气度每况愈下的近两年,已有多家A股公司在无意中试水并购“模式”。中国证券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自2011年下半年至今,多家公司从下游制造业延伸至上游电站开发的过程,都是以先收购西部某些地方光伏企业股权为依托,而后才与企业所在地政府签署电站开发协议。
一位拟投资光伏企业的基金管理人认为,如果这种模式被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投资方对光伏企业的重整。他表示,地方政府希望帮助当地企业脱困,但收购方需要考虑包括规模、技术、重整效果等多重因素,一些地方政府眼中的“宝贝疙瘩”可能并不能成为被并购的标的,强制推行这种“搭售”政策,将给光伏行业整合带来障碍。
网站观察 :把光伏并购还给市场
从政策导向到企业意愿,无不认为当前的光伏行业需要一轮轰轰烈烈的兼并重组;一些资本高手也看到了光伏产业“危”、“机”并存的现状,一批针对光伏产业的秃鹫基金呼之欲出。然而,令资本方和实业方都颇为头疼的是,从一开始就给光伏产业种下祸根的地方政府,现在似乎仍不打算将光伏产业还给市场。
据一位研究光伏产业的投行人士介绍,我国先后有31个省宣布优先扶持光伏产业,300多个城市积极发展光伏产业,100多个城市建设了光伏产业园。“举国建光伏”的形势将光伏产能推向高位,而国内市场迟迟未能开启。在连续遭遇欧美“双反”的情况下,国内光伏组件价格以每季度10%-15%的幅度下跌。业内,大到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小到诸多不知名的光伏制造商,一片哀鸿。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曙光指出,拯救光伏产业,要让市场的归市场,各地政府应借这次光伏劫难重新审视政府之手与市场间的合理界线。
然而,在这场光伏产业的劫难中,地方政府的身影从未退出,政府救市多管齐下。据了解,有的地方政府主动为企业变更土地性质,从工业用地变为商业用地,企业可以先用变更后的土地进行抵押,融得资金后再补交变更价款,以此为企业盘活资产。
至于减免税费、财政补贴,已是司空见惯。更有甚者,地方政府还介入主导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在地方建电站的审批为“令牌”,要求投资方收购当地的光伏困难户。
一些尚存实力的光伏企业自建电站,依靠延伸产业链实现产能的内部消化,是在行业寒冬中自我救赎,这些企业自身未必就高枕无忧,如果应地方政府的要求并购一些情况更差的企业,恐怕再无能力对这些包袱进行整合。
张曙光认为,光伏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市场化并购,“有一批企业要淘汰,该死的死,不然,活下来的也活不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光伏产业安全顺利地度过这个严冬。”
一位资深的券商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在给光伏产业“号脉”时也表示,光伏行业未来还将继续增长,并逐渐走出低谷,但前提是有一批公司在这轮洗牌中退出市场。
事实上,将光伏产业的并购重组交给市场,会有更多的资金乐于进入这一领域来淘金。与地方政府的“绑架式”并购不同,市场化并购主体,尤其是一些秃鹫基金,往往更关注被并购企业的基本状况。他们希望通过资金和管理的输入,为处于低谷的企业注入活力。“首先是判断行业是否还有前景,是否还有生命力;其次是拟投资的企业是否有亮点。”一位并购基金的负责人如是介绍并购标的选择原则。
“被并购的企业最好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如果完全是淘汰的技术,这样的企业只能让它死掉。”上述人士表示。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普遍落后,生产成本高企,50多家多晶硅制造厂中,开工的不足10家。而同时,多晶硅的进口量逐年上升,国内产量却在下降,这显示出我国多晶硅行业的竞争能力非常低。
对价也是秃鹫基金关注的重点。在一些投资人士看来,目前是光伏产业投资的最佳时机,低迷时期进行投资能够降低成本,同时也对后续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投资方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在对价谈判上,往往会需要一定的折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