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河南安阳市光伏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全球节能环保网 时间:2013-8-5 17:52:48 用手机浏览

    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困局,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近日国务院出台重大利好政策,下发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以下简称《意见》),给光伏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能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转型解困,促使我市光伏产业尽快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分析,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光伏产业面临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着产能相对严重过剩和企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外出口受限,国内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状态,即原材料95%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出口到国外。在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速减缓背景下,特别是受中欧光伏贸易摩擦影响,产品出口严重受阻,整个光伏产业形势严峻。虽然经过中欧双方艰苦细致的谈判,最终达成价格承诺方案,保住了重要的欧洲市场,但受总体出口数量限制,有限的出口配额并不能帮助所有光伏企业度过“寒冬”。加快启动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解决内需不足问题已势在必行。《意见》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要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鼓励各类电力用户按照“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电网调节”的方式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优先支持在用电价格较高的工商业企业、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二是要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按照“合理布局、就近接入、当地消纳、有序推进”的总体思路,在落实市场消纳条件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各种类型的光伏电站建设。鼓励利用既有电网设施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三是要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对话协商,推动全球产业合作,规范光伏产品进出口秩序。鼓励光伏企业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优化制造产地分布,在境外开展投资生产合作。鼓励企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促进光伏企业国际化发展。

    (二)产能严重过剩,创新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光伏电池制造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长期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导致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无序竞争,再加上多数光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装备和材料发展缓慢,整体光伏企业“鱼龙混杂”,恶性竞争日益严重。《意见》提出下一步要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抑制光伏产能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加快淘汰能耗高、物料循环利用不完善、环保不达标的多晶硅产能,在电力净输入地区严格控制建设多晶硅项目。二是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关停淘汰落后光伏产能。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多晶硅和光伏电池制造企业发展。引导多晶硅产能向中西部能源资源优势地区聚集,鼓励多晶硅制造企业与先进化工企业合作或重组,降低综合电耗、提高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三是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实施新能源集成应用工程,提高光伏发电的系统集成技术能力。支持企业开发硅材料生产新工艺和光伏新产品、新技术,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光伏发电工程技术研发和试验平台。支持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光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研发合作,支持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积极参与光伏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海外推广,推动检测认证国际互认。

    (三)政策支持不够,补贴机制不完善。为加快光伏产业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光伏发电量全额收购、电网免费接入、资金补贴等一系列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光伏应用产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多项支持政策协调配合不够,因光伏发电项目与电网规划不配套引发的并网难,因资金管理办法不完善引发的电价补贴资金拖期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光伏发电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意见》指出,一方面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加强光伏发电和配套电网规划的协调,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关键设备实行强制检测认证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支持政策。制定光伏电站分区域上网标杆电价,实行电量补贴政策,并根据成本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完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光伏发展机制,完善金融和土地支持政策。使用未利用土地建设项目,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金融机构对光伏电站项目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严禁资金流向盲目扩张产能项目和落后产能项目建设。

    国务院光伏新政的实施,既是对光伏产业发展的挑战,同时又给处于困境中的我市光伏产业带来了机遇。从“挑战”方看: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得光伏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的生存危机;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使得多数实力较弱的光伏企业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已经处于整合期的光伏产业或将迎来更深度、更猛烈的洗牌,光伏企业发展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受生产规模、设备老化、人员流失以及未来价格预期等方面的影响,预计一些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从“机遇”方面看:国内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进一步打开,为延长光伏产业链条,拓展光伏产品应用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为光伏企业加快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动力;光伏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为光伏产业有序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财税、金融、土地、并网管理和服务等支持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为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依据。因此,我市光伏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光伏企业必须积极面对挑战,抓住发展机遇,适应形势变化,找准路径措施,创新发展方式,加快转型步伐,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之中站稳脚跟,赢取新的发展空间。

    二、促进我市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根据国家《意见》明确的下一步支持重点和发展方向,我市应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编制产业规划,加强政策引导。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规划的指导和扶持政策的引导不可或缺。我市应根据国家、省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尽快组织编制安阳市光伏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并加强制造产业与发电应用、光伏发电与配套电网建设的衔接和协调。同时依托我市正在申报的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市,积极申报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省的政策资金支持。

    (二)强化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提高光伏产品的转换效率和降低电池片的成本是光伏产品企业竞争的关键。应充分发挥新能光伏新型MonoMax高效晶体硅电池研发中心等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提高现有光伏企业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降低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尽快将我市光伏企业培育成为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

    (三)大胆先行先试,加快电站建设。抓住国家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的有利时机,利用好省政府同意我市开展光伏应用示范工程先行先试的优势,以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内黄县生态农业大棚棚顶并网光伏电站、林州荒山荒坡并网光伏电站为突破口,有序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同时加快支持在学校、医院、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居民社区建筑和构筑物等推广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

    (四)完善管理制度,落实优惠政策。根据市政府成立的光伏应用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电力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我市各类型光伏电站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光伏发电项目协调推进联动机制。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关于光伏发电项目各项优惠政策:接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发电项目,其接网工程以及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接入用户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引起的公共电网改造部分由电网企业投资建设;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要免收系统备用容量费和相关服务费用;对不需要国家资金补贴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如具备接入电网运行条件,可放开规模建设;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等针对电量征收的政府性基金;企业研发费用符合有关条件的,可按照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可以按照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五)明确职责分工,加大扶持力度。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各项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我市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发改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实行备案管理;财政部门要完善补贴资金支付方式和程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企业;国土部门对于利用戈壁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的,在土地规划、计划安排时予以适度倾斜,不涉及转用的,可不占用土地年度计划指标,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后,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电力部门要简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电网接入方式和管理程序,公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流程,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优化系统调度运行,优先保障光伏发电运行,确保光伏发电项目及时并网,全额收购所发电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三大政策护航 光伏业“变局”呼之将出
工信部:不符合条件光伏制造商将无优惠政策
华北高速拟出资2.25亿购光伏电站50%股份
超日太阳又陷债务风波将赔1.8亿 股票下跌0.34%
新能源的分布式开发特点让能源的自由成为可能
光伏企业盈利状况正在好转 回暖迹象已经显现
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电量给予补贴
媒体称光伏行业再迎利好 电站将获50%增值税返还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