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开市 191家企业纳入配额管理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3-11-27 15:54:00 用手机浏览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昨天上午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共同鸣锣,启动交易。标志着上海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从研发阶段跨入运行操作阶段。这也意味着,用市场机制的办法进行节能减排调节的时代正式开始。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艾宝俊出席并致辞。

  作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七个省市之一,上海在推进碳交易试点工作中坚持制度先行,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包括《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以及 《上海市2013—2015年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方案》等制度规定。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内率先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确定了本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并明确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开展碳排放交易,交易标的为2013年至2015年碳排放配额。

  据悉,起步阶段可参与交易的主要为试点企业,后续将视市场交易情况,逐步放开符合一定条件的其他组织参与,试点阶段暂不接受个人参与交易。在2013年至2015年的试点阶段,本市纳入配额管理范围的试点企业有191家,主要来自于钢铁、化工、电力等工业行业,以及宾馆、商场、港口、机场、航空等非工业行业。试点阶段,企业2013—2015各年度碳排放配额全部实行免费发放。

  把节能减排压力传导到企业

  碳排放交易,对公众而言还是个陌生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将碳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市场买卖。政府将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这些单位的碳排放一旦超过额度,超额部分就要自掏腰包通过市场购入配置额。如果自身节能减排做得好,实际排放少于分配的额度,也可以售出配置额。

  开展碳排放交易是我国着眼于国际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作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种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的制度创新,碳排放交易不仅有利于将节能减排的压力传导到企业,促进企业选择低成本减排路径;还有利于推动本市“碳服务”关联产业和碳市场发展,为全国开展碳排放交易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上午9时30分,碳排放交易正式启动,交易标的为2013年到2015年的碳排放配额。这3年配额的交易单价分别为27元、26元、25元人民币,成交量分别为5000吨、4000吨、500吨二氧化碳。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首笔交易中买进了2015年的配额。

  确定统一“度量衡”是前提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七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作为其中之一,在推进试点过程中,坚持制度先行。市发展改革委主任俞北华表示,初期准备工作中,上海已探索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并形成一套符合上海实际的技术方案。

  据介绍,上海在国内率先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确定了本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同时,在分配方法方面,采用了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并结合上海实际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完善,使其更符合现阶段本市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上海对工业(电力除外)以及商场、宾馆等建筑采取历史排放法,即基于企业历史排放水平,结合先期减排贡献,确定其碳排放配额;对电力、港口、机场、航空等采用基准线法,即基于其排放效率和实际业务量确定企业年度碳排放配额。

  市发改委介绍,目前共有191家参与试点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市排放总量的57%左右。试点企业已一次性免费领取2013年到2015年试点期间各年度的碳排放配额。其中,按照基准线法确定配额的企业将实施预分配制度,在年底核算清缴时按照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进行多退少补。

  初期涨跌幅度控制在30%以内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将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建立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平台,组织开展交易,保证交易的规范化和市场化。据介绍,交易采用公开竞价和协议转让等符合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方式进行,均为现货交易模式。对于单笔买卖申报超过10万吨的,交易双方应通过协议转让方式达成交易。无论是挂牌交易还是协议转让,均由交易所统一组织结算交割。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建介绍,上海碳排放交易的建议初始价格是在对企业进行普遍调查时征询企业意见后,根据减排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未来的价格将依据市场导向变化。但在初期,考虑到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将对碳排放配额交易实行涨跌幅限制,涨跌最大幅度为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30%,这可以有效减缓和抑制突发事件对配额价格的冲击,防止非理性交易行为影响市场正常运行,避免配额价格过度波动。

  目前可参与交易的主要为试点企业,后续将根据市场交易情况,逐步放开符合一定条件的其他组织参与,试点阶段暂不接受个人参与交易。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碳市场两年成交量592万吨 千家单位碳排放今年“履约”
京碳市2年成交量592万吨 成交额超2.56亿
全国碳配额分配方案今年或出台 企业谋食千亿市场
以碳交易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碳交易是以市场机制促进减排
罗琦委员:完善碳交易机制激励自愿减排促进绿色发展
影响碳排放配额价格的因素
预计“十二五”全国碳强度下降20%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