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行业要闻 >> 正文
碳交易市场:用市场手段撬动节能减排
来源:国际节能环保网 时间:2013-11-29 15:12:51 用手机浏览

    在各方期待中,京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张了。从公布的信息看,京沪碳交易市场首期参与企业的数量规模并不大,前者约有490家,后者只有191家。

    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探索和实践,参与企业数量、交易资金规模等因素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不过,一个现象却值得关注和深思。在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筹备阶段,本来有5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但到最后一刻,却有70多家企业选择了退出。

    企业选择退出碳交易市场,借口可以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反映出企业面对以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这一问题时,明显缺乏相应的准备。

    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节能减排理念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但在实践层面,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多地依赖“有形的手”的指挥和干预。这种监管方式虽然直接,但也容易带来“权力寻租”问题:一些企业完成不了减排任务,为了避开行政处罚,只能进行“政府公关”,极力给自己争取更多减排指标。如此一来,节能减排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在碳排放权交易的体系框架下,第三方机构将根据参与企业所处行业的实际,进行初始排放配额测算和分配,企业的排放配额使用情况将在交易平台上公开,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也将实现透明化操作。换言之,在市场机制的“放大镜”下,企业再想弄虚作假就没那么容易了。

    企业在应对市场化减排杠杆的过程中感到“心里没底”,一方面源于对市场规则不熟悉的恐慌,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市场机制已经给企业带来了切实的压力,更证明了用市场化手段撬动节能减排的方向是正确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节能减排工作更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市场倒逼机制,让无法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让出色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建立推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手段并不局限于碳排放权交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使价格杠杆更好地发挥作用。总之,只有多运用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多依靠公平透明的市场化机制,才能让节能减排成为自觉行动,让试图在减排中“钻空子”的市场主体无机可乘。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广东省全面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工作
四川省能源领域推进价格市场化
“企业环境信用”助推节能减排
上海发布国内城市首份绿色交通年报
石油石化行业节能降耗形势解析
6项节能减排示范工程落地津冀
福建将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上半年高耗能用电大幅降低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