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所有大陆和各大海洋都在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目前,世界各国尚未做好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风险的准备。
报告同时表示,尽管随着气候变暖的程度不断加大,管理这些风险难度很大,但应对这些风险的机遇依然存在。
“企业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4月2日-4日,在“联合国基金会气候变化项目气候传播——中国系列活动”上,联合国基金会气候变化代表凯莉•克蕾德说。
据记者了解,与前些年气候谈判变化热而企业态度冷不同,如今,要想找一家不想随气候变化而改变的企业,已经很难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订制自己的“蓝天计划”,并试图在新的市场上找到更多机会。
碳减排计划带来机会
“眼下,政府层面也好,企业层面和民众层面也好,都在非常积极地想要应用更多的清洁能源、更多方面的节能技术,希望还给我们一片蓝天。”4月4日,在上述应对气候变化活动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唐文倩说。
今年初,民营小微企业株州达能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世界自然基金会授予的“2013气候创行者”称号。
按照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说法,有了这个称号,就意味着企业所拥有的低碳创新技术“具有变革性的潜力”,并且其商业计划是坚实可行的,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先锋力量”。
株州达能营销总监郑武告诉记者,株州达能研发的模块化智能充放电站能自动识别各种电池类型、参数,充电效率在95%以上,可以满足不同电动乘用车、公交车的需求。
他说,按照目前28个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的规划,今明两年,这些城市约有25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路,与之配套的是大量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
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电动乘用车和公交车大规模应用的基础。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给这一项目的评语是,“到2023年,模块化智能充放电站可以实现2403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和株州达能同时获得“2013气候创行者”称号的还有浙江合大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侯生跃告诉记者,“让屋顶的瓦片能发电,这是很多人的梦想。合大科技做到了。”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鉴定,合大科技研发的光伏陶瓷瓦解决了安装维护成本、建筑安全性以及保持建筑美学的三大问题。
专家告诉记者,这种瓦片可以将大于15%的太阳能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有助于建筑屋顶的保温隔热。鉴定结果显示,如果到2023年,有约5%的低密度住宅,即2500万个屋顶安装了光伏陶瓷瓦屋顶,每年可以实现2500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4日,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低碳高级顾问贾晓华向记者介绍了中信集团的“蓝天计划”。
据她介绍,中信集团目前以全资子公司或合资占大股的形式,在进行水处理、余热利用、垃圾处理等相关技术的一些整合;同时依托自身投融资及资本运营的能力,以产业投资、股权并购、产业基金等灵活多样的模式,对低碳项目进行投资、建设、运营管理。
“如果想要适应外部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命,设计和实施符合自身条件的碳减排计划。”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与能源项目官员冷婓说。
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承诺来体现在气候变化方面的领导力:一是成为行业中温室气体减排的领导者;二是通过积极推广其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气候问题的解决方案,来影响市场、行业和政策走向。
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张称意也对记者表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其中有一条,碳减排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降低是必然的,这是绕不开的。这其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