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由头:
在CBD核心区有一栋外观极具个性的建筑,是日本一个很有名的设计师S先生的设计作品,如今建筑的节能问题却遭了公众的质疑。不知情的人说,这位设计师在设计时一味追求建筑的外观,而忽视了建筑节能的标准。
在一次采访中,S先生的一位朋友向记者述说设计行业的苦衷:“如果将责任完全归结到我们设计师身上太冤枉了。设计师考虑到了节能,设计图纸上也有,只是开发商从中动手脚,将图纸改了,没按照建筑节能的标准做。对此,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S设计师的遭遇在于开发商使了“阴阳图纸”的伎俩,即一套图纸供设计审查用,另一套将建筑节能去掉后供施工用。正如这位设计师所言,因为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发展商手中,特别是完成设计后进入施工阶段,涉及到选材料时,某些发展商只顾眼前利益,可能会换材料,而不采取建筑节能措施。
这种偷梁换柱的伎俩为何能得逞?这一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建筑节能标准如何才能不走样?
现状:建筑节能执行力差堪忧
“阴阳图纸”的出现,是建筑节能执行力差的表现,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达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居住建筑比例偏低。
今年8月31日,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做客CCTV《对话》栏目令人记忆犹新,他向亿万观众公布了几个很不满意的数字:建设部对全国17个省、市2000年-2004年居住建筑节能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在寒冷和严寒的北方地区按节能标准设计的占90.08%,按节能标准建造的只有30.61%;在夏热冬冷的中部地区,设计与建造两者值分别为19.98%和14.36%;夏热冬暖的南部地区,两者值均为11.2%。全国各气候区平均下来,按节能标准设计的项目为58.53%,按节能标准建造的项目仅为23.25%。
无独有偶,11月4日,建设部科技司领导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也提起了各地建筑节能标准实际执行力不够的“伤心事”。他向外界披露最新调研结果:目前北方地区设计阶段节能达标率为80%,施工阶段实际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60%。过渡地区两个阶段的数字分别是20%和10%,南方地区则只有10%和8%左右。
“尽管我们很早就有建筑节能的标准,但从过去的执行情况来看并不好,达到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居住建筑比例比较低。”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庆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1986年我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颁布以来,陆续颁布了其他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建筑节能50%的标准颁布将近10年,我们上个世纪90年代已有要求,但实际上,全国各地真正开始落实建筑节能的工作应该是在去年年底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以后。看来,我们建筑节能的执行力已经大打折扣了。
缘由:各方探寻“阴阳图纸”生存土壤
正如张庆风所言,目前尽管有强制性的节能规定,建筑节能的标准频出,但实际建成的节能住宅并不如人意。记者采访了建设部的相关负责人、建筑节能专家、京城的开发商和建筑师代表,探寻“阴阳图纸”生存的土壤。
说法一:审查只停留在设计阶段,无异纸上谈兵
张庆风分析:过去我们强调对建筑设计图纸的审查,只有在建筑设计图纸出来后,提交有关部门审查,看看设计图纸是否达到节能的要求,至于施工怎么建设,建成的房子是否达到节能标准,并没有特别加以强调。以至于人们入住后也不知道房子是否真的节能。
张庆风说,现在我们强化这方面的管理,而且有了新的要求:设计的图纸要审查,施工的图纸要审查,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监理也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最后还要进行验收,看是否真正达到节能标准。
与此同时,在采访中就有不少人向记者反映:再完美的建筑节能设计也只是停留于图纸阶段的,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而真正建筑节能与否就需要对工程施工进行严格监管。例如,一直从事住宅设计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张广宇就认为:“我国的建筑节能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政府目前只是落实到了注重对设计院的图纸审查,而从整个工序来看,设计以后程序的监管力度薄弱。而这一阶段正是建筑节能的真正实施阶段,同时也是实施监管难度最大的。”
说法二:认识不到位,法规不健全
既然设计师的设计图纸里有建筑节能的要求,为什么开发商将节能措施换掉呢?京城一位开发商的回答很直截了当:“设计师的建筑节能设计很好,如果完全按照设计做,会超过公司的预算。即使偷工减料不做建筑节能,并不会影响房屋的整体结构,也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问题。由于没有强行检查,我们能省就省了。”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会长涂逢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由于开发商和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在认识上存在问题。对于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开发商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结构对房屋质量关系重大,不敢改动;不执行建筑节能的标准,不会影响结构安全。而当地政府对此听之任之,尽管有必须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文件,但只停留在口头上,不去真正执行、也不去认真管理。
另外,涂逢祥还说,国内关于建筑节能法律规章不健全。由于没有严格的法规保证,给执行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说法三:四方都可能有责任
从一个建筑工程来看,设计单位帮助开发商完成施工图纸后,开发商通过招标找承建单位施工,委托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如此看来,设计方、开发商、施工单位、监理四方都可能有责任。
“由于建筑节能外墙外保温是隐蔽工程,很难检测,让偷梁换柱的阴谋在不同的环节得逞。”北京城市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泽泰从工程环节找原因时一语中的。他分析,第一,个别开发商不太负责任,为了降低造价,将外墙外保温材料以次充好。
第二个原因在施工单位。陈泽泰说:“开发商将项目承包出去时,施工单位在投标时以低价格参与竞标,中标后为了尽量控制成本,也会在建筑节能的材料方面偷工减料。”有业内人士也向记者透露,一个300万的工程转到包工头手里才80万,还能盖出什么好房子,能省就省,哪管节能问题,加上工期仓促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影响到建筑节能。
第三,监理没把住关。陈泽泰认为,监理本该替业主行使监理权,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工作责任心的问题、有的不愿得罪人,在关键时刻比如项目在起结构时,监理会很重视,也很严格,而对于和结构、性能关系不大的内容,监理就不那么严格了,往往就会有些疏忽,不能很好地为建筑节能把关。
目前,设计图纸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否则无法报建立项,建筑设计方似乎可以逃脱干系。不过清华大学基建处副处长陆志成教授以建筑设计的经历现身说法:“设计方的说明不到位也会造成问题。比如窗户选用的玻璃,有时并没有写明玻璃的类型、厚度、材质等,窗户的外保温质量也就很难保证。”
亮招:为建筑节能支招
针对建筑节能工作遇到的障碍,业内人士纷纷支招,以规避建筑节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支招一:节能检测验收
对于建筑节能不能虎头蛇尾,除了在设计阶段审查图纸外,在竣工的时候还有进行节能的验收检测。据北京城市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泽泰介绍,目前判断建成的房子是否达到节能的标准,主要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计算,墙体保温系数、窗户传导系数,屋面的传热系数等。如果各项指标都是按照要求做的,就认定达到了标准。
涂逢祥认为,在必要时,竣工后对围护结构的一些部位进行抽检是合理的。但在房子完工后对整个能耗的检测很复杂,检测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对于试点示范工程当然是应该做的,如果对建成的一般房子也过多地进行能耗检测,耗资会太大,国力难以负担。
支招二:全过程监控
工程师张广宇认为,建筑节能不在技术,而在于怎样去落实。建筑节能不应该只重视结果,而应该更重视过程,实现全过程监管,包括材料控制、施工监管,通过严格实行建筑材料的市场准入制度、施工工艺的严格执行等措施,合格的节能产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竣工后检查验收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一旦过程放松,建成后的房子再出现不节能的状况,那就为时已晚,进行改造付出的难度、成本都会很大。”
“由于没有实行全过程监控,某些开发商就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没人查,隐蔽在墙里面的东西能省就省吧。当然如果真要查,投机取巧被查出来会得不偿失,因为与按照规矩做相比,返工重新做,投入成本会更大,并不值得。”北京蓝蔚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工程总监迟法栋说,如果各个环节都起到了作用,出现的问题就可以避免了。现场施工由建委的质检站,定期对工程检查。在工程的所有环节,由监理公司监督施工单位按照图纸文件施工,重点工序、重点部分要求监理站在旁边看着施工,并作详细监理记录。
支招三:赏罚鲜明
有不少人建议,如果光靠人的自觉性不能解决建筑不节能的问题,应该采取奖励和惩罚机制,而且要赏罚鲜明。
设计师陆志成有过国外生活的经历,他说在欧洲,鼓励利用新能源、降低运行成本,对于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国家会补助30%到50%,有的还有免税鼓励政策,浪费行为则会受到严厉惩罚。
支招四:曝光造成社会压力
对不节能的建筑项目除了进行惩处外,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予以曝光。据涂逢祥会长介绍,有地方将不节能的建筑通过媒体、网络向社会公布后,直接影响到项目的销售。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开发商着急了,表示立即进行建筑节能整改并重新接受检查。“真没想到,这一招比惩罚还要管用。”当然涂逢祥也说,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并下决心进行督促。
动作:政府欲动真格
动作一:专项检查
针对建筑节能实际执行状况差的现状,建设部科技司领导指出,下一步,在建筑节能专项检查中要充分体现三个“一批”,即针对地方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和相关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表扬一批,通报批评一批,处理一批。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对节能不达标的企业动用建设部最高行政手段,即撤销或降低企业资质。
动作二:法规体系进明年人大立法计划
促进建筑节能的法规体系将是第二项举措。据建设部科技司领导介绍,正在修订的《建筑法》已列入明年全国人大的一类立法计划。按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目前的构想,建筑节能应成为《建筑法》中的一个独立单元。
建设部科技司领导还详细介绍了目前处于构想中的立法框架,其中包括建筑节能规划、标准和技术进步;新建建筑节能管理;建筑节能运行管理等十二大项。其中,特别吸纳了国外建筑能效标识及认证管理的相关制度,由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第三方对建筑的能效状况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将作为业主掌握的建筑性能指标之一。
动作三:“胡萝卜加大棒”
制定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将作为第三项工作重点。据了解,虽然目前还处于主管部门的设想阶段,但很可能在短期内就会有具体的征询意见方案出台。建设部科技司领导透露,在主管部门目前的构想中,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机制将采取奖惩分明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以50%的节能标准为基准线,对高于节能50%标准的,采取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奖励措施;对低于50%节能标准的则动用增加税收、禁止使用等惩罚手段。通过经济手段的介入,提高企业开发节能建筑的热情和积极性。
动作四:新规定“棒喝”
明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民用建筑新规定已经出台。针对目前从设计环节到施工环节节能标准走样的问题,新规定要求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擅自修改经审查合格的节能设计文件,降低建筑节能标准。
建设部科技司领导介绍,目前国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正在研制当中,新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城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制定本地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另外,各地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