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争做又好又快发展的排头兵
来源:不详 时间:2007/5/7 9:30:49 用手机浏览

 4月的广东,火红的木棉花在蓝天中傲然绽放,碧绿的大榕树在春风中欢歌细语。

    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如何呢?请看一组最新统计数字:

    2006年,广东省实现生产总值为25968.5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2.4%,比重由2001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1/8;

    2006年,来自广东省的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达到5117.01亿元,占全国的13%;

    2006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5272.1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9.9%;

    2006年,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0966.57亿元;

    2006年,广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118.08亿元,增长15.7%,占全国的11.9%,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势头在加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2677.19亿元,占全国的13.4%;

    2006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全国增幅低7.3个百分点,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下降到7.4%;

    2005年广东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仅为0.79吨标煤:2006年比上年进一步下降;

    2006年,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0.9%和2.1%;

    ……

    所有这些成绩说明,广东省在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广东的实践证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就能健康协调发展。”

    4月18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发生本质性变化,就在于我们比较早地动手经济结构的调整,注意平衡协调发展。”

    

    调整———以产业结构调整为

    

    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

    节能降耗为突破口

    要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为关键。广东省委、省政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以节能降耗为突破口,带领全省干部群众始终不渝地紧紧抓住“一个转变”这个主题。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最为艰巨的,也是未来发展潜力最大的。广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做法是:产业间的调整,主要是抓住高增长产业大发展;产业内的调整,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链的调整,是向两头延伸,即向研发和中下游延伸。

    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曾风靡全国,这正是那时广东的高增长产业;90年代时,家用电器的需求呈爆发性增长,广东紧紧抓住市场机遇,家用电器生产几乎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进入新世纪后,汽车、电脑、住房等成为居民需求的重点,这说明中国的消费已经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如果能遵循市场规律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高增长产业进行调整,将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广东省制定了《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确立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的方针,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加快汽车、石化、钢铁、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建设。

    从1998年与日本本田公司合作生产汽车以来,丰田、日产、本田等三大日系汽车巨头都扎根广东,并带动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厂家落户。去年,广东的汽车产值超过1000亿元,形成了78万辆产能,今年的产能将突破80万辆。

    投资总额为42亿美元的中海(壳牌)去年正式投产,这个年产80万吨乙烯的合资项目,带动了1000多亿元的配套投资,加上茂名、广州乙烯扩建项目,广东已经形成了200万吨的乙烯生产能力。

    去年,广东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超过1万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12955.79亿元,增长24.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加上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对老工业企业进行升级换代,广东经济正由投资拉动型向市场驱动型过渡,在结构好、耗能低的基础上健康地高速增长!

    在广东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这得益于广东省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以赢得快速发展的先机。去年,广东申请专利量90886件,其中发明专利2135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5以上,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省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首先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的体系和机制。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省累计建立408家国家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中型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在201个省级专业镇中,有128个镇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创新平台。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省实现了“四个70%”,即科技活动机构、科技人员、科技经费、高新技术产品的70%都来自于企业,而深圳达到了4个90%。

    其次,推动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省里集中资金3亿多元,带动社会科技投入30亿元,组织20个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并逐步产业化,预计可取得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目前广东的技术自给率已超过40%。

    再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广东省积极争取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大力支持,签署协议,共同出资,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吸引全国90多所大学和科技部门的专家学者,与广东600多个企业实现有效合作,帮助广东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还有,就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名牌的扶持、培育、引导和保护。现在,广东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21个,占全国总数的16.5%,连续6年蝉联第一;获“中国驰名商标”84个,居全国第一;在全国6家企业的7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广东有3家企业的3个产品获此殊荣,也是全国第一。

    经济结构调整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

    2003年,已经进行调整的广东经济增长率为14.8%,而电量消耗则上升了20.7%,而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率为14.1%,电量消耗只增长了11.9%,这说明90%的能源需要从外输入的广东省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广东以节能降耗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重点领域节能为重点,着力实施“七个推进”,即推进建立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指标的分解下达,推进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推进对节能工作的引导和扶持,推进节能工作的制度建设,推进节能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社会节能氛围的形成。

    在环境保护方面,广东省积极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治理两大工程,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政府环保责任考核追究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综合整治珠江,广东计划投入400多亿元。曾29年不能游泳的珠江水质现在在全国7大水系中名列第一;第三阶段“八年江水变清”工作全面启动,几年后,珠江将达到在所有江段、所有时间段都能游泳的程度。到去年年底,广东全省共建成污水处理厂99座,日处理能力为724.3万吨,居全国第一,化学需氧量年消减能力达44万吨。全省已建成烟气脱硫的火电机组装机容量为1586万千瓦,二氧化硫年消减能力达40万吨,建成了29座符合标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2.8万吨。

    加强监管,强化执法,有力地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现在,珠三角地区基本上看不到水泥烟囱了。广东省下决心关闭所有的煤矿和烟花爆竹企业,淘汰了大批水泥立窑和耗能高污染重的小钢铁。去年,全省共检查排污企业15万家,关停了2100家,限期整改8200家。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十一五”期间,广东加快淘汰小火电、落后钢铁产能工作步伐。

    经过坚决而艰苦的调整,广东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明显。长期以来的固定资产高投入、经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四高一低”粗放型增长方式,正在向高增长、高效益、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两高三低”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广东率先提出“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他们深知,快与慢、高与稳,是相对的、辩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源外源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同全国一样,在保持近30年的高速增长的同时,广东也出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主题中,实现持续的高速增长、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只是不断地完成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而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公平正义的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近年来,广东省以“三个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源外源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切入点,着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协调发展。

    广东的经济格局是珠三角“一枝独秀”,2005年珠三角的人均GDP是粤北山区的4.8倍、是粤东粤西欠发达地区的3.9倍;欠发达地区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2%和62%,但实现的GDP却不足全省的20%。广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区域协调。当然,这不是说让珠三角慢下来,而是千方百计使粤北和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

    广东省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努力实现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良性互动。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0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5年内安排375亿元扶持山区和欠发达地区;2006年出台加快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1700亿元。二是重点发展县域经济。广东与长三角的差距就在于县域经济不够发达。通过实行激励型财政政策、扩大县级权限、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进。三是对口扶持,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省里规定帮扶的市要确保每年财政无偿支援对口的山区县500万元,并逐年递增5%,3年来珠三角7个市落实财政帮扶资金5亿元;实施对口帮扶项目265个,完成投资8亿多元。山区和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在国家和省已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内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600亿元。四是搭建经贸平台,举办“山洽会”(珠三角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去年的“山洽会”签订合作协议307个,总成交额696.6亿元。五是以项目带动。“十五”期间安排重点项目124个,占项目总数的45%,总投资2469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地级以上的市都通高速公路,所有的自然村都通了公路达4.8万公里,“十五”期间农村道路实现硬底化2.52万公里,在这些地区建设投产火电装机670万千瓦,实现产值144亿元。

    去年,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幅,几乎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扎实推进。“十五”期间,省级财政用于支农资金467亿元,去年又安排了142.8亿元,涉农贷款近2000亿元,发动民营企业投资103亿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机械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加快村庄整治,发展沼气,改善交通,改造电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解决“一保五难”问题,172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已实现应保尽保,130万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完成了11万户农村安居工程危房改造,解决了18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免费培训了48万名农村劳动力,2006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9万人。去年,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广东省近年来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结构、强化管理,使得国企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户数不足全省的10%,却实现了19%的销售收入和35%的利税总额。

    为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在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12项配套政策,在经营领域、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人才吸纳、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制度化管理,连续5年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重点扶持高科技民营企业、外向型民营企业、吸纳下岗就业的民营企业和从事农产品加工等四类民营企业,连续3年举办中小企业博览会,为民营企业搭建一个“展示、交易、交流、合作”的发展平台。

    目前,广东省私营企业突破55万户、个体工商户245.8万户,从业人员1765.23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396.5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纳税总额1414.31亿元,占全省税收总额的28.5%,同比增长19.4%。华为、中兴、美的等一大批具有和谐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正成长壮大,而且形成了上千个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5年里,广东仅省级财政就投入427亿元,用于全民安居、扩大就业、济困助残等“十项民心工程”。

    依托经济快速发展,广东省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行政、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救济等公共服务领域,今年省级财政的公共财政支出达294.3亿元,比去年又增加60亿元,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虽然广东有1800多万名外来农民工,但去年广东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2.6%,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万个,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稳定就业形势,广东省实施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启动了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技能提升活动,各级政府为此提供数亿元的专项资金。到去年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012.3万、1421.1万、1213.9万和1868万人,均为全国最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进步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为推行义务教育,广东省全面免除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学杂费,这一项就是31亿元;今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将在全省农村免除课本费,省财政为这个惠及1025万农村学生的举措需支付11亿元。由于持续投入、措施得当,广东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达到118.9万人,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100.9万人,高校毛入学率由2002年的15%提高到24%。广州大学城绿树成荫,建筑别致,公共设施由10所大学共享,可容纳15万名大学生安心读书。

    公共卫生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广东省从村卫生站建设和提高合作医疗水平入手,破解农村卫生难题。4年里,省级财政投入农村卫生专项资金6.3亿元,使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从去年起省级财政每年新增投入1.6亿元,对欠发达地区的村卫生站每年补贴1万元。全省各级财政补助经费13亿元,支持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加农民达3048万人,覆盖到所有的县、镇和96%的行政村。

    随着广东全省的煤矿关闭和烟花爆竹产业全面退出市场,各类事故件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大幅下降。同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广东改革开放早,社会转型早,各种矛盾暴露早,经济相对发达,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大。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积极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管理的新格局,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广东,已跃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新起点。

    总结几年的工作实践,广东省委、省政府的主要体会是“六个注重”。即注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注重增强发展后劲和提高发展质量;注重分类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重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面对依然在一定程度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即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正确处理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的关系,促进外源型经济由大到既大又强、内源型经济由小到大的转变;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和谐广东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支持和环境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指出:要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加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正确把握好经济发展“好”与“快”的关系。注重在结构优、效益好、后劲足、活力强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努力把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推动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案: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