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劳模集体、天津市市政工程研究院滨海分院顺利完成了港珠澳大桥节能减排第三方审核工作,这标志着该院在绿色交通研究领域产业链的成功延伸。
当前全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评审工作刚起步,滨海分院劳模创新工作室紧随国家政策,成功抓住机遇,使研究院顺利跻身于全国首批23家评审资质单位之列。对此,工作室负责人、滨海分院院长闻宝联非常自豪:“这是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未来可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服务于绿色交通建设。”
2012年6月工作室成立后,借助天津成为全国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契机,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绿色交通技术咨询服务向规划设计、养管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延伸,开发的高性能混凝土、沥青温拌剂等低碳交通新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工作室紧抓经济建设同时,也不放松科研工作。两年间,共完成课题鉴定9项,四新技术推广9项,11项成果获奖,其中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4项。
根据市场需求,他们不断完善产品和技术,促进产业链不断延伸。他们升级了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和沥青路面压实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如今通过手机就可实时进行质量监控,目前这一技术在冀、豫、晋、内蒙古等多条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
技术创新的同时,工作室也在不断探索绿色交通在管理、业务模式方面的创新。目前,他们与天津南港工业区洽谈的基础设施物业化管理服务,就是这方面的探索。基于先前在南港市政工程施工中提供综合技术咨询服务的经验,结合在道路病害诊断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他们提出道路、桥梁、排水管网和附属设施一整套服务的理念,改变过去一维修一咨询的碎片化服务模式。闻院长描述着这种集成服务的好处:“比如物业管理,开始引进国内时都不认可,但现在小区哪里有问题,大家首先想到找物业公司。我们就要推行这样的服务模式,借助信息化技术,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提高工效,这也是绿色交通的体现。”
目前,本市交通运输委市政公路单位共有路桥设计、金牌技工、高速路政等6个劳模创新工作室,他们都像滨海分院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样,在为本市交通市政事业发展不断探索、默默奉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