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
来源:不详 时间:2007/5/10 17:37:11 用手机浏览 |
中企传媒网讯:我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建立农村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青岛市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同时又是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目前,青岛市每年养殖粪便排放量2200万吨,其COD排放量相当于全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6倍,已成为青岛市的首要污染源,特别是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量大而集中,且绝大多数未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导致农民居住和生产环境污染加剧,成为疾病增多和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这些粪便如果全部转化为沼气,可替代煤炭54万吨或可转换为电力8亿度,不仅可实现农村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还可以提供洁净方便的能源和肥料。青岛市年生产秸秆总量580万吨,其中的65%实现了直接或过腹还田、机械化青贮等秸秆综合利用,但仍有35%的秸秆被焚烧或废弃,不仅影响了土地生产力,造成环境污染,还破坏了村容村貌。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进程,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青岛市把农村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农村工作的突破口,在全市农村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投资3000万元重点实施了以一池三改为内容的万户沼气工程,以规模化养殖企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大中型沼气工程,以猪、沼、菜为链条的四位一体大棚生态农业工程,以保护型耕作、秸秆青贮、秸秆气化和秸秆发电为主要内容的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利用花生油下脚料(酸化油)、地沟油和动物脂肪油生产生物柴油等五大工程。 到目前,青岛市已完成户用沼气3.2万户、四位一体大棚1100处、规模化养殖企业沼气工程34处、秸秆气化工程14处、建成年产3000吨生物柴油的中试基地一处,并大力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青贮”和“小麦秸秆机械打捆”两大兴机富民工程,已实现每年50万吨动物粪便和377万吨秸秆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沼气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养殖粪便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户用沼气为例,每户每年可节约煤气4到6罐,节支400-500元;节电100度,节支60元;一个沼气池产生的有机肥可为5亩农田追肥一遍。沼气工程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使每个沼气大棚的产出增加15-20%,带动农民增收节支,更为重要的是阻断了疫病的传播途径,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优化了农村环境,促进了农村的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沼气工程政府投资2500万元,每年可带动全市农民增收2000万元以上。农民群众把沼气池誉为“烧不完的煤气罐”和“不花钱的肥料场”。 秸秆的综合利用,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拉长了秸秆利用的产业链条,优化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促进了青岛市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村容整洁。目前,青岛市的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已达到73.5%,玉米秸秆利用水平已达到52.3%,2006年青岛市完成秸秆青贮150万吨,相当于年节约粮食15万吨。全市通过机械化玉米秸秆还田、青贮、保护性耕作、秸秆饲料加工、秸秆工业品加工等8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每年可为全市农民增加收入1亿多元。 生物柴油技术的开发,是青岛市推进能源替代、发展循环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青岛市依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承担的“利用花生油下脚料(酸化油)、地沟油和动物脂肪油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该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生物柴油转化率高、生产过程安全、节能、环保的特点。经检测,所生产的生物柴油,全部指标均达到我国0#柴油标准,部分指标优于我国0#柴油和美国生物柴油标准,少量达到-10#柴油标准,副产品甘油质量也达到分析纯标准。目前,该所已建成年产3000吨的生物柴油中试线,利用花生油下脚料和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已经转让给7家企业,分别在青岛、北京、武汉等地实现产业化,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沼气、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和生物柴油技术的推广应用使青岛市实现了“三个改变”、“四个提高”和“五个促进”,即:改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和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了农民健康生活水平、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档次;促进了农民节支增收、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党群关系融洽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尝到了循环农业甜头的农民对农村新能源的使用劲头更加高涨,青岛市根据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明年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计划安排6000万元用于农村新能源的建设,全面提高青岛市农村新能源发展水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