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单位中,2006年节能减排达标的只有北京市一家。北京要办“绿色奥运”,全市各单位都立了“军令状”,尤其是奥运旅游接待单位,既是创汇大户,又是耗能大户,此次对北京绿色GDP达标贡献很大。这表明,只要重视起来,贯彻下去,节能减排任务不难实现。
“节能减排”是中央最新号令,意义重大,不可懈怠。
“节能”是全社会的事儿,每个公民都有义务节电节水节气,不能因为自己交了费了,就不讲究了。目前我国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的费用价格不高,多用一点儿少用一点儿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在这些“小事儿”上太用心。于是乎,全社会“不上心”、“不讲究”的人群每日所多消耗的水、电、气等就“海了去了”。公共场合更难自律,电灯电话电脑电扇,还有空调,可劲儿用,可劲儿吹,反正是公家的。这样一算下来,全社会跑掉的宝贵能源资源又“海了去了”。不算工农产业的,仅居民生活消耗和事业单位消耗的能源资源,一年算下来就是天文数字!———“节能”,难就难在“心齐”。要做到心齐,首先要全社会来算“大账”,把每个人的节能行动与全社会的节能效果放在一起儿算,媒体不妨每日版面上来一个“算大账专栏”,时时提醒全社会关注今天的“节约指数”,明明白白让居民们知道每个百分点意味着增、减多少亿元的能耗。其次,设立“节能奖”。家家户户都有“三表”(水、电、气),每个单位也都有“数”可查。可以一个季度评一次,进入前10名者张榜公布(以社区为单位),全市前10名者可登报表彰,政府给予相应物质和荣誉鼓励。次外,还可以在媒体上,特别是电视台黄金时段,让节能优胜者出出名、亮亮相,让他们介绍经验,以利推广;同时,在媒体上对后10名的单位公开点名批评,对居民户后10名给予不点名但点楼号室号予以警告。有了这些奖惩措施,必能唤起全民节能的意识,坚持下去,必能收到良好效果。
“减排”,则主要是工业企业的事儿。其难点在处理好与发展的关系。企业不愿减排直接原因是不愿增加生产成本,背后原因是当地政府怕影响GDP数字。这个利益关系很深很复杂,涉及到企业利润和官员政绩。在这双重动力驱动下,“减排”阻力就大了。目前体制难改动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下狠手整治!狠到什么程度?狠到企业减排不达标就过不了年审关,CEO就得下台,让排污成本大于减排成本就真的“O”了;狠到地方绿色GDP不达标,就停他的职,罢他的官,还要进行行政处罚,罚得下任“一把手”提心吊胆,罚得主管部门咬牙跺脚也得把绿色GDP提上去!
“节能”的关键是全社会注意力高度集中,把“小事”当“大事”,“积腋成裘”,“积跬步至千里”,增强增厚GDP后劲,形成全社会良性循环,养成全民良性习惯,代代相传,福荫万代。
“减排”的实质是确立科学发展模式,要害是政府职能转变。仅仅是政府自己改革不能到位,必须有社会监督。把社会监督纳入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程序,使自律与他律紧密结合。“一把手”头上高悬“减排”利剑,环保部门只对绿色GDP指标负责,不“怵”地方党政“一把手”节制,对减排不达标者敢下狠手,能下狠手,让“保护伞”“爱莫能助”,减排之功必大成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