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上海碳市重点培养机构投资者 稳推碳金融创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15-8-20 13:48:17 用手机浏览

  中国碳市场七个试点可谓各具特色,其中,上海碳交易试点在业界一直以设计完善、运行稳健著称。

  近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接受记者专访,其中“稳健”和“市场”成为此次访谈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

  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碳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如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也成为影响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林健认为,在完善的政策框架设计基础上,应做到“政府不干预,平台不操纵”,“市场的归市场”。

  同样,碳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投资者的参与和碳金融的创新。在吸引投资者方面,林健表示,上海碳市场将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暂不向个人投资者开放。在可预期的未来,碳市场仍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在碳金融方面,身处金融中心的上海可谓得天独厚,但林健强调,对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场都非常谨慎,因为我们希望推一个成一个”。

  在全国碳市场大幕将启的背景下,林健指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致力于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系统性的建设者,努力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价格波动背后:配额总体合适部分企业抛售

  记者:您认为上海碳市场今年履约期和去年履约期有什么不同?您如何评价上海碳市场运行两年以来的整体情况?对2015履约年上海碳市场的运行有何期待?

  林健:上海碳市场今年和去年的履约期具有相似性,即连续两年100%完全按期履约。但是,第二年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因素,具体来说,第一,加入了CCER的补充机制。第二,在包括碳交易等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减排成果逐渐显现,减排力度加大,排放量在下降。第三,随着时间推移,有新建企业,有生产调整的企业,碳排放主体经营状态有动态变化。第四,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这些因素增加了市场不可预见性,也给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带来了不确定感。但上海碳市场连续两年的运行证明最初政策框架建设是合理的、科学的,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当然,在市场运行中,也出现一些价格波动,特别是2015年6月11日,上海碳市场单日价格下挫30%,创单日最大跌幅,后又逐步回升,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究竟要不要调整政策?究竟要不要干预?面对问题,尽管我们有很多选择,比如说限制CCER的使用,也可以没收关闭生产线的企业配额等,上海碳市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都保持了相对的理智和理性,并没有盲目进行政府干预和政策调整,而是坚持让市场回归市场,这也是上海碳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政府和交易所保持超然的态度,源于对制定的政策框架的信心,也是为了保证市场的可预期性。

  对于2015履约年,可以预期的是,减排力度增加,减排成果会更加显著,未来金融机构、投资人将更多的参与进来,同时,政府干预、市场操控要竭力地避免。

  记者:您刚才提到价格波动。事实上,6月下旬以来,上海碳市场配额价格出现大幅度的下跌,几近腰斩,您如何看待?业内有人认为出现上述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配额总量宽松,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林健:我认为,价格波动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出现价格波动不是政策制定和配额分配的原因,而是市场预期起到重要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总量宽松和总量多余是两个概念。总量宽松是事先分配时计算错误或者政策性宽松。总量多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我们认为上海的配额分配是科学的,总量多余显然是企业经营状况决定的。个别企业经营状况出现问题后进行资产处置,对碳配额进行了抛售,对碳价格造成了冲击。如果将这部分企业多出的配额排除,上海碳市场配额分配是合理的。

  我本人比较在意的是,一家企业抛售,众多企业跟进,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尽管出现价格大跌,但该期间配额交易量并不大。

  此外,上海碳市场控排企业对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基于实际需求的购买量也可以反映出配额分配并不宽松。

  CCER作为国家发改委签发的基于项目的减排量,七个碳交易试点均允许使用一定比例的CCER进行配额的抵消。与碳配额相比,CCER一般具有更低的价格帮助企业履约,配额缺口大的企业也更倾向于使用CCER来降低履约成本。截至2015年6月底,上海碳市场有近50万吨CCER用于履约,位居七个交易试点首位。

  政府干预和市场操纵越少越好

  记者:您提到担心企业跟进,目前有什么相关措施和机制去防范?2015年6月,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针对涨跌幅限制等方面修改交易规则。上述修改出于什么目的?

  林健:关于防范措施和机制,我们也思考过诸如建立碳池、政府基金等方法,以对冲市场波动,但最后均一一排除。我们认为,在碳交易初期,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坚持让市场更多呈现自身的运作规律。

  如果是成熟的市场,涉及公众利益的,出现社会性、金融性反应,政府需要干预,毕竟政府的角色就是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在碳市场这个新兴的、小众的、发育不健全的市场,政府的干预和市场操纵越少越好,要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这是我们比较坚持的原则。当然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是原有的碳交易政策框架设计是完善的。由于设计比较完善,从启动以来,上海碳市场没有进行大的调整,只是进行了微调。

  交易规则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配合上海交易所推出的借碳业务。为了防范风险,借碳业务制定了保证金制度,要求初试保证金为30%,维持保证金不低于130%,如果按照原来的30%的涨跌幅限制,借碳业务很难做到风险可控,所以将每日涨跌幅限制从30%降低到10%。

  需要强调的是,规则的修订正好在上海碳市场配额价格大跌之后,但只是时间巧合,而不是应对大跌的应急措施。规则修订流程的规范性决定了修改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完成。事实上,经过交易所内部流程后,交易所四月份就已经向上海发改委提交了规则修改的请示,经上海发改委的批准后才在6月份公布。

  我认为,对于碳市场政府保留一定的手段是必要的,但主观上竭力控制政府对碳市场的干预和平台对市场的操控,如果政府在碳市场中是不确定因素,突然干涉市场,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参与,会对碳市场造成致命的打击。

  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暂不向个人开放

  记者:据了解,上海碳市场已经吸引了近50家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机构投资者在碳市场中的作用?目前在吸引机构投资者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林健:机构投资人的存在对于缓冲市场波动、维护价格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机构投资人的进入是碳市场发展的重要目的,机构投资人的参与碳市场,资金的进入,将对减排产业的发展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带动整个产业投资。

  吸引机构投资者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开放机构投资者,目前这一阶段已经完成。第二,扩展机构投资人,第三步,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发展低碳产业投资人。

  记者:与其他试点不同,上海碳市场尚未向个人投资者开放,该举措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近期有没有向个人投资者开放的计划?

  林健:碳市场目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维护碳市场的信誉和增强投资者对碳市场的承受能力非常重要。个人投资者风险耐受性差,风险承受能力低。而碳市场专业性强且处于建设初期,信息是不充分的,个人投资者教育也需要较长时间。个人投资人的风险会导致碳市场的风险,个人投资者在遭受损失时的负面评价也不利于维护碳市场的信誉。

  为了保护个人投资者,维护碳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对于个人投资者的开放要审慎推进。目前上海对向个人投资者开放正进行积极研究,但没有明确的日期表。在可预期的未来,碳市场仍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碳金融产品要“推一个成一个”

  记者:上海碳市场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先后出台CCER质押、碳信托、碳基金、借碳等产品业务,您认为应如何推动碳金融的发展?

  林健:上海作为一个金融环境相当发达的地区,有正反两方面的内涵。从正面来看,具有金融创新的环境。从反面看,上海历史上有金融风险的惨痛案例。以国债期货的经验来看,1995年国债期货事件导致国债期货市场发展整整推迟近18年。大的金融举措一旦失败,往往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产业的发展。

  尽管上海碳市场拥有一个发达金融的环境,我们在碳金融创新方面的步伐并不非常快。对于任何金融手段的推出,上海碳市场都非常谨慎,是因为我们希望推一个成一个,唯恐一个措施的失败打掉一个产业。

  记者:上海碳市场CCER交易活跃,今年履约期CCER累计成交量和用于履约的数量位居试点地区前列,您如何看待目前CCER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林健:基于项目的CCER市场和基于强制义务的配额市场是碳市场的“两条腿”。CCER作为配额机制的补充,和强制性碳市场有接口,会带来强制性碳市场需求的缓冲,也是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资源调配的新的手段。对此,我是全力支持的,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负面评价让我有些担忧,希望主管部门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去推动。

  CCER基本上沿用了CDM的程序,相对成熟,不存在大的缺陷,问题是在实践中如何用好的手段利用,多大程度上利用。而CCER从出生就有浓烈的市场色彩和更强的市场性质,也可以比强制市场开发出更多的、具有灵活性的金融手段。

  全国碳市场的四个关键因素

  记者:您对全国碳市场建设有怎样的预期?全国碳市开启后,市场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有何建议?

  林健:全国碳市场一旦建立起来,无论从产业多样性、国家幅员辽阔、碳排放总量、企业性质多样性,所有制性质,将是全球规模最庞大、最热闹、最复杂体系,资源最丰富的碳市场。

  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进行需要四个方面:

  第一,前期碳市场建设成果要应用到全国碳市场的建设中。目前成果包括分配方案、方法学、一批具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二,初期纳入的企业标准制定一定要精,企业选择一定要少,然后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开展一定要谨慎,循序渐进,一定要避免一个失败事件导致市场的崩溃。不能仅仅看到进来的热闹,而忽略失败的风险。

  第三,政策先行,法规要同步建设。

  第四,懂得利用和调动现有机构培养市场能力,在现有碳市场体系中,国家和地方发改委是神经系统,现有的平台、机构、第三方等市场主体是肌肉系统。碳市场需要统一政令,以点带面,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也需要众多抓手,需要现有机构的努力。

  记者:全国碳市之后,您认为交易所应该怎样定位或有怎样的转变?

  林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对于上海碳市场建设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交易本身,而是在发改委领导下,参与整个政策体系的建设,对于上海碳金融社会能力建设和低碳领域人才培养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

  在碳市场这一创新市场运行过程中,交易所不要成为产业发展的负担。根据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交易成本越低,资源配置越有效率,尤其是在创新市场,交易所要有效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未来全国碳市场中,在国家和地方发改委的领导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从定位的角度,我们致力于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系统性的建设者,致力于国家政策的执行、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社会氛围的营造。突出的是,我们希望在碳金融领域对全国碳市场做出贡献。从服务范围来看,交易所要起到低碳产业枢纽的作用,也希望在国际碳市场交流和低碳技术转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中国碳市场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量达4030.4万吨
统筹稳增长与控排放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上海发布《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 多项措施促节能减排
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羁绊”与“希冀” 配额分配是难题
我国2016年底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场日趋成熟、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
上海最节能火电厂 树立高效环保新标杆
广东刷新国内记录 累计配额成交量率先突破2000万吨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企业并购
网络借贷
节能咨询
节能认证
人才招聘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5 CI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