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工商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狠抓节能降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商经济在新台阶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工业连续3年每年新增产值超过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大城市中持续排前三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080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1亿元,同比增长16.7%。虽然从2002年到2006年,工业总产值翻了一番,重工业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从46.7%提高到60.7%,),但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却下降24%,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
一、以“点、面”结合促节能减排
首先从“面”上加强引导。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节能减排领导机构。按照国家和省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我市迅速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领导担任成员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级市也相应成立机构,为切实加强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节能工作责任,分解落实节能指标。制定并实施《广州市百家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制定GDP能耗分解工作方案,抓百家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组织落实节能指标分解工作。三是大力扶持企业加大节能投入。“十五”期间,我市共安排扶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234项,财政投入资金1.84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节能技术改造资金近30亿元。四是认真开展循环经济工作。成立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制定《广州市循环经济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一批企业和园区申报省的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目前全市共有29家企业和园区被列入第一批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园区)名单,约占全省试点企业和园区总数的40%。五是积极构建节能信息服务平台。开通节能信息网,组建节能信息联络队伍,全面搜集、整理、报道各单位节能工作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实现节能信息互通。六是大力推进节能培训。我市选择了城市职业学院作为全市节能培训定点基地,129家重点耗能企业共346名人员参加了培训,占应参加培训企业的九成。
其次从“点”上积极推进。紧紧抓住重点工业领域、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节能技改项目等“三大节能重点”,以点带面,强势突破。一是突出抓好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轻纺等重点工业领域的节能工作,通过在经济、行政方面制订相关措施在上述重点工业领域强制性推广成熟技术,加大节能力度。二是突出抓好全市年耗标煤万吨以上的15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控。组织一批节能专家对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进行审核考评。三是突出抓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2006年,市财政继续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的资金投入,重点扶持一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积极引导企业以技改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工艺生产流程,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操作技术等方面推动节能技改工作的开展。例如,广钢股份公司实施连轧加热炉油改气、转炉煤气回收系统、5号高炉中修技改、转炉--连轧坯热装热送等四大节能技改工程,半年内降低成本近2亿元、节约重油2.4万吨、节约高炉煤气7160万立方、回收转炉煤气9600立方/小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7.1万吨、二氧化硫1400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坚持走技改节能道路,吨啤酒耗水量和综合能耗仅为4.99吨和82.45公斤标准煤,远低于6吨和115公斤标准煤的国际先进水平。
一手抓好“退”。一是全面启动“退二进三”系统工程,整治和淘汰一批能耗高、产出低、污染严重、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近年来,我市共关闭、停产、搬迁了147家工业企业,一批企业分期分批迁出广州市区,既控制和削减污染排放,又实现产业升级。如投资10亿元实施环保搬迁的广州新水泥厂2005年已顺利完成与国际最优秀水泥制造企业合资对接,现该厂粉尘排放浓度为10mg/m³,远远优于国家150mg/m³标准,使长期困扰广州西部地区市民生活的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和实施“上大压小”。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我市制定了小火电机组关停方案,提出分年度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计划、关停企业名单和相应配套措施。近期,市政府分别与白云区等8个区、县级市政府和广州电力企业集团签署了《关停小火电机组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广州市小火电机组的关停责任和任务,确保小火电机组关停工作按计划推进。三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电力供需形势制订了多套错峰用电预案,对小水泥、小钢铁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高耗低效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限电措施。列出166户“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小企业作为重点限电对象,此类企业在用电高峰期已基本压减负荷停止用电。今年,我市计划列出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大企业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在电力紧张时首先对其限电。
一手抓好“进”。一是重点引进和培育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楼宇装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制造业等高效低能耗产业。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进行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要求其采用先进生产工艺,配备污染防治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如去年9月落成广州本田的增城工厂以建设“安全、环保、节能”的新型工厂为目标,努力打造为“绿色工厂”服务的“绿色环境”,实现了污水“零排放”。二是在中心城区核心区选择一些合适的工业旧厂房改造成工业大厦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引进一批设计及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如我市的荔湾区、海珠区通过整饰旧工业厂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初步形成了“广州设计港”、“广州设计创意中心--联星168项目”等创意产业集聚地。这种发展模式既解决了中心城区原工业企业效益低、能耗高的问题,也充分利用了闲置出来的工业厂房,提升了发展层次、质量和能级。三是加快构筑“高增值、强辐射、能耗低、广就业”的三产及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物流、信息、金融、咨询等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生产服务业,大力推进批发市场整合提升,加快连锁经营发展。
三、以新能源、新模式促节能减排
一是积极推进“热、电、冷”三联供。至今为止,我市已建立了9个集中供热热源点,替代了一大批工业锅炉,累计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0万吨,节约自来水约300万吨。近几年,为解决空调用电负荷剧增的问题,我市还积极推进了热电冷三联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第三产业应用蒸汽制冷,以提高用户经济效益,减轻电力不足的压力。例如,东方宾馆使用广州发电厂的蒸汽制冷后,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并回收溴化锂空调主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80℃左右的蒸汽冷凝水,作为日常热水利用,每年节约费用约300万元。我市正积极推进在员村热电厂建设区域供冷站,该项目实施后预计每年可节约原煤3.6万吨,节约水200万吨、节约电力237万千瓦时。
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积极组织一些节能技术服务公司配合全市加快推进企业节能工程。近三年来,对我市100多家企业进行了节电可行性的调查分析,提供节电方案,并为其中一部分企业实施了节电改造,将最适合的节电产品及技术向社会推广。这些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年节约用电量约200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约12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企业节电工作的开展。
三是积极推进新能源替代工作。在餐饮业中广泛推广使用醇基燃料,以替代柴油和液化气等能源,有利于减排并比使用液化气节约费用约10%-15%。大力推广乳化焦浆代油节能技术。继全市第一个样板工程-广州溶剂厂10吨/小时油炉项目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后,我们正在分步推进10家企业扩大试点,实施乳化焦浆代油技术改造。经测算,使用乳化焦浆替代重油后,综合节能率可达4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减至原来的1/6,氮氧化物低于国家标准30%。积极推进煤基燃料--二甲醚的推广应用,以替代液化气、汽油和柴油。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节能减排措施,继续抓好重点工业领域、重点用能企业、重点节能项目等“三大节能重点”,推行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统计制度,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减排,编制节能规划,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建立节能激励机制,加强节能宣传与培训,力争完成节能减排的工作目标。
一是继续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为重点的机械装备工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低能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以“二产带动三产,三产促进二产”,重点发展物流、会展、金融、中介服务、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工作。
二是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审批关。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在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工作,加速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能耗企业;严把新建项目能耗环保审批关,把节能评估和环评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准入门槛。
三是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电力、石化、钢铁、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工作;推进建筑节能,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和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交通运输节能,严格实施机动车燃油标准,支持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大力推广使用清洁燃料汽车;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引导商业和公共领域节能,重点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地方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
四是强化企业节能监管与技术创新,构建节能服务新体系。在完成百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报告与节能规划审核工作的基础上,分解节能指标,签订目标责任书;指导、督促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落实重点技术改造工程;加强节能科技攻关,鼓励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加强环保型设备和工艺的研究和制造;探索节能服务新模式,组织节能技术小分队下基层为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提供服务。
五是逐步完善统计制度,建立能够反映地区能耗水平、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的节能统计体系。制定能耗超限额加价制度,研究限制小钢铁、小水泥等高耗能企业发展的价格调控办法,通过价格调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当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价格,促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同时,建立节能技术和产品认证体系,进一步规范节能产品市场秩序。
六是扩大循环经济试点效应,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工作。加快循环经济法规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抓好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循环经济工作方案编制和试点工作。制定《广州市循环经济条例》、《广州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和《广州市再生资源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设萝岗区循环经济示范区;推进我市纳入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实施方案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