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节能减排取得积极成效
来源:环球网 时间:2015/11/30 14:28:21 用手机浏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30日在巴黎召开。在本届大会上,中国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将与各国一道就达成新的全球协议,对2020年后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免遭灾难性气候做出努力。近年来,中国在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低碳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中国也勇于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并以此为动力积极探索清洁、绿色、可持续能源的高效利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日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如期发布。报告指出,截止到201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6.1%,比2010年累计下降15.8%。“十二五”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2%,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了21.88亿立方米。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在多个领域都取得积极成效,“低碳省市、园区、社区的试点工作现在正在有序开展,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也全部实现了上线交易,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在加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显著提升,应该说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年6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提出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对于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戴彦德称,在注重节能减排的同时,还需在能源的供应端和消费端做出努力,“供应端要考虑怎样增加高效清洁、低碳无碳、连续再生、有序利用的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们不排放二氧化碳。下一步要大量推广使用天然气,相对于煤而言,它的二氧化碳排放比较少。另一方面,使用端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能。”

    “十三五”期间,创新理念将被置于引领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同样,在提升节能减排效率、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方面,创新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作为智慧能源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微电网引发广泛关注。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介绍说,通过数据技术把用户的用电系统和生产电能的系统连在一起,再通过智能化管理,让它们之间契合、互动,使能源效率变得非常高,“在未来的微电网里,电像信息一样流动,所有企业和家庭都可以通过分布式能源参加清洁能源生产,可以在家里屋顶,办公室屋顶,厂房屋顶建立清洁发电,跟用户互动起来,形成小型的微电网。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把它消化掉,最终转换为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系统,老百姓能参与进这个系统,其实跟互联网一样,解决大家的参与问题。”

    在节能减排方面脚踏实地,在发展新能源方面积极探索,中国正在用行动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解振华认为,中国正在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气污染等问题,对于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同样不会停下努力的脚步,“我们正在治理大气污染,也制定了节能减排的方案,采取了节能、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等措施。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很好地协调,完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也和世界各国一样,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最近这十年变化非常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越来越得到了全国各地方政府、企业家、社会机构和老百姓的认识和支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学者:中国在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首个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诞生记
过去20年地球变得越来越“绿”,NASA点赞中国和印度
“氢能时代” 中国加快探索氢能经济
中国将在水利能源交通环保等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电动大巴驶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中国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落户璧山
中国预计很快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