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建设,每当夜幕降临,南宁就展现出一幅华光万丈、流光溢彩的风景,犹如一座不夜城。刚刚过去的“两会一节”期间,细心的市民发现,更多的楼宇亮了起来,不夜南宁已基本成形。维持这样一座不夜城,布置如此庞大的亮化工程,南宁市如何处理城市照明和节能减排的矛盾?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
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后,为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自治区和南宁市对南宁的城市景观照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南宁赢得了“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的高度赞誉。因此,城市亮化建设是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城市的需要,是南宁市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城市的需要,是南宁市建设“广西首善之区”和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需要。
据介绍,南宁市的景观照明建设较国内的发达城市起步晚,建设初期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上海、重庆等城市的经验做法,2002年就开始进行试点。其后,按南宁的城市总体规划要求,2004年后又先后实施了其他亮化工程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民族大道为轴线,会展中心及南湖周边为片区,会展中心、五象广场、滨湖广场、民族广场、民生广场等主要公共场所为节点的“一轴两片多节点大组团”亮化格局。
节能“三板斧”
目前,南宁市内有近4万盏路灯,10多万套景观灯具。仅南宁国际会展中心边坡,就有5万套小小的灯具,拼接营造出绚丽的“10+1”效果。
为解决城市照明建设需要与节能减排要求的矛盾,南宁市使出了“三板斧”。“第一板斧”,新装灯具几乎全部采用高效率照明节能光源。南宁市正在用能耗更小的新型节能光源发光二级管(LED)光带,逐步取代原霓虹灯等高耗能灯具。竹溪立交桥、南湖大桥水景瀑布以及大部分的楼宇亮化等,都采用LED灯。南宁市的路灯在几年前就采用了高压钠灯,这是国家推荐的节能灯具。
“第二板斧”是追踪日出日落的城市照明自动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在今年刚完成升级。现在,南宁的路灯没有统一的开关灯时间,而是根据天黑与否来调节。在南宁市城市照明管理处楼顶,有4个光照采集器,如同人的眼睛般感知自然的光度。现在,南宁市的路灯按照一年四季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动态调整开关灯时间,既能在阴雨天自动延长照明时间,又能在晴好天气自动缩短照明时间,还能避免白天异常亮灯情况的出现。
通常情况下,傍晚时的道路交通非常繁忙,但此时电网电压低,导致路灯光源不够亮;接近午夜时,道路人车稀少,但由于此时电网电压偏高,使得路灯却越夜越亮。南宁市用集中式智能照明节能装置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南宁市亮化节能的“第三板斧”。在照明系统供电电源处安装智能节能调控装置器,在繁忙时段,控制路灯保持原设计的照明度;接近午夜时分,道路上人少车稀时,装置开始自动调整电压。通过对用电电压的智能控制,避免后半夜大量电能浪费。
算算经济账
这些措施是如何节能的呢?南宁市城市照明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经济账。
使用LED灯具,理论上可以比霓虹灯节能60%左右,在南宁市的实际使用中,可以节能约50%。
城市照明自动监控系统之所以能够节能,是因为减少了不必要的开灯时间。以每天开灯10个小时、平均每天少开灯30分钟计算,一年可以节约路灯照明用电5%左右。这一系统还可以自动感知哪里的路灯在正常使用,哪里的路灯出现异常,巡灯人员坐在值班室里就能知道哪里的路灯需要修理。
截至目前,全市路幅20米以上的道路、桥梁和部分景观照明共安装了226套性能稳定可靠、对电网无污染且节电效果较理想的集中式智能照明节能器,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道路照明网络。零时至清晨6时30分,节能器由220V的额定电压缓慢下降到190V~185V后稳定工作,此时功率下降25%,是原功率的75%,经抽样实测,平均节电率达25%左右。这样,不仅节约了电能,而且稳定了电压,延长了路灯的使用寿命,达到了双重意义上的节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