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正演变为全球的政治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针对气候问题展开了一场政治博弈,气候谈判的实质是争夺稀缺的温室气体排放资源。”谈到气候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节能协会理事长傅志寰在第九届“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主题论坛表示。
气候变化问题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可以追溯到1990年国际气候谈判拉开帷幕,在哥本哈根会议后尤为瞩目,今年全球气候灾害频发更让气候问题成为了焦点。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另人不解的是,美国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责任体,却拒签了该条约。
哥本哈根会议又将气候变化问题推到了高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经过长期激烈的谈判,它维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就全球长期减排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了一致。所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是目前不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进行量化的要求,不设定减排的硬性指标。但在国际形势的压迫下,“区别”界限似乎变得愈来愈不明显。
这次谈判会议在事实上更像一场在全球分割稀缺环境资源的政治博弈。
欧盟作为气候谈判的发起者,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一方面,担心全球变暖危及到欧洲冬暖夏凉的气候;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基数少而且仍在负增长,经济体成熟而稳定,技术和管理先进,欧盟国家的能源消费需求相对饱和,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极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减排目标更符合其政治上的战略利益。
美国地域广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不及欧洲。虽然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很高,但美国人口增长较快,也不愿意改变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因而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十分引人注目,正朝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重目标奋斗,但本身又是一个贫油少气多煤的国家,面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在此时,欧盟和美国更是将气候问题和减排的责任推加到发展中国家的身上,尤其是中国。
前不久,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公告直指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即便中美能源消费总量逐渐接近,不容忽视的是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总量,另外人均消费量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在国际产业大转移中,美国一边把生产的高耗能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另一边却在高呼中国的减排责任。
气候变化问题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低碳时代的到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绝不应该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市场上争得应有的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