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温岭市首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在城南彭下村顺利投运,这意味着全市城乡垃圾处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厂区中央,矗立着一座约40米高的装置和相配套的厂房,那是发电厂核心区块。在那里,有垃圾储坑、焚烧装置、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尾气处理系统、中央控制室等。整个发电厂总投资约3亿元,采用BOT模式,由温岭瀚洋资源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运行25年后移交温岭市政府。
700吨垃圾“瘦身”8成,年发电量约6900万千瓦时。中央控制室墙上,12个屏幕依次排开,对应的监控平台前,8名运行技术人员正在有序忙碌着。“还有两人在原料区负责机械臂操作。”指着最边上的一个屏幕,蔡慧红介绍,那是用于尾气排放监控的,按国家环保标准要求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环保工作人员可全天直接监控。
电厂副总经理傅钢博士介绍,目前运行的一期工程,设计入炉垃圾700吨/日,设计年发电量约6900万千瓦时,实际垃圾处理规模已经达到设计水平。电厂还预留了一条生产线作为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垃圾处理能力可达1050吨/日,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温岭城市发展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现在我们可日均处理700吨垃圾,处理后的炉渣、飞灰等残渣量仅进炉垃圾量的15%—20%。比起直接堆放或简单填埋,焚烧处理使垃圾量大幅减少,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傅钢说,“除点火启动投加少量辅助用燃油,焚烧时基本无需添加其他辅助燃料,比照传统煤电厂,一年可节约标准煤4.5万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
各项环保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部分达到欧盟标准。走出中央控制室,沿着蜿蜒的钢构架楼梯,我们来到2号焚烧炉。透过炉壁小窗口,可见熊熊的火光,大团大团的垃圾在燃烧中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傅钢介绍,炉内温度控制在850~1000摄氏度,这样的高温可使垃圾完全、充分地燃烧,是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技术参数之一。
厂区前方一个厂棚里,边上垒着一小堆“大砖块”,那是飞灰与水泥耦合的产物,每天大约在20吨左右。“飞灰经水泥固化成一定大小的砖块、且达到国家填埋标准后,将被送到填埋场填埋。”傅钢介绍,焚烧产生的尾气采用循环流化反应塔+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的半干式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我们在布袋除尘装置里共安放了近1500个进口专用布袋,处理后尾气的各项环保指标完全符合并优于国家标准,部分甚至接近或达到欧盟标准。”
站在空地上,我们抬头仰望,在蓝天的映衬下,烟囱口静悄悄,看不到丝毫烟气飘出。蔡慧红补充道:“烟囱冒出的白烟只是水汽,在现在这样的高温天气条件下是看不见的,在冬季低温环境可看到白烟。”她说,有一阵子附近村民看到烟囱没冒烟,还疑问电厂是不是停产了。垃圾焚烧后的另一个产物是炉渣。其中占主要比例、无二次污染的炉渣视其品质不同,部分可作为路基、砖头添加剂等建材原料实现二次利用,不予利用部分则直接送填埋场作最终的填埋处置。
温岭市环保局管理科科长颜海波介绍,环保部门对发电厂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等进行监测。据年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实地监测和5月份至今温岭环保部门在线监测的反馈数据看,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