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地曹妃甸得天独厚,节能减排新技术多
首钢选择曹妃甸建设新钢厂并非偶然,而是经过多年反复研究论证。按照国家规划,未来的曹妃甸港口将建设以进口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四大专业化大型码头。它将与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秦皇岛港等渤海湾港口,形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口群,成为渤海湾地区迅速崛起的有力支撑。
“首钢选址曹妃甸,可大量减少铁路、公路运输,大幅度降低原燃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更便利地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原料。”曾在首钢规划发展部担任领导的李小平表示。
李小平还表示,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意义上讲,首钢搬迁调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首先,首钢搬迁是用先进产能替代了落后产能。比如首钢京唐钢铁厂集中应用了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其中2/3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技术。仅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就涉及60多项世界前沿技术,环保型渣处理技术、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等堪称国际炼铁行业的尖端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无疑将对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发挥重要作用。其次,首钢搬迁到河北,河北省相应关停了当地的落后产能。因而首钢搬迁后,虽然产能比在北京时略有增加,但有赖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关闭落后工厂,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相比原来的旧设备,曹妃甸钢铁基地采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很多,对于落实国家节能减排任务更有保障。”姜林向记者一一作介绍。
在减量化方面,新基地采用大型装备和先进工艺技术节约资源。如焦化采用大型焦炉和干熄焦、高向分段供气和底部废气循环、单个炭化室压力控制等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提高生产效率60%以上,每年节水217万吨,发电4亿度。
在再利用方面,对生产中的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充分回收利用。如干熄焦余热发电,高炉余压发电,富余煤气发电。对各工序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做到一水多用,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通过各项措施,利用二次能源发电、回收蒸汽及煤气共折标准煤399万吨/年。
在资源化方面,通过钢铁厂与社会资源大循环,实现钢铁废弃物社会资源化,社会废弃物钢铁资源化。一方面将高炉水渣用于制造水泥和混凝土掺和料,每年减少石灰石开采约250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0万吨,减少能源消耗约22万吨标准煤,减少粉尘排放约7万吨;另一方面,利用钢铁厂余热,每年可向社会提供200~300万平方米居民住户采暖热源。此外,钢铁厂临海建设,每年减少铁路、公路运量约1800万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