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产业网讯 经历了2010年的种种气象灾难后,人们对2011年的气候变化大会充满未知。
一年之后,在南非会议,人们将带着什么样的成果离开会场,至少四部“剧本”可供选择。
结局一,像巴厘岛会议一样,在南非完成巴厘路线图授权的谈判,带着包含《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减排目标数字的协议胜利离开南非。
结局二,像此次坎昆会议一样,达成一份成果有限的文件,将谈判继续延后。
结局三,像哥本哈根会议一样,会议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与内部矛盾的双重作用下冲突不断,乃至破裂。
结局四,也不能完全排除会议在美国等国的带领下,偏离巴厘路线图,最后达成一份不公正也没有雄心的“坏协议”。显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定会力争第一种结局,保住第二种结局,极力避免第三、第四种结局。
然而,在通向第一、第二种结局的路上,至少有几只拦路虎。这些是2011年气候谈判能否取得积极进展的疑问。
其一,国际气候谈判是否继续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长期以来,联合国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唯一合法性的平台。不过,近年来,联合国机制不断受到质疑。质疑最集中的是,联合国有192个成员,谈判效率低下。为此,不断有绕开联合国“另起炉灶”的尝试。2010年,美国启动了“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论坛”。发达国家还试图以G8或G20等平台讨论并决定未来国际气候协定的主要内容。例如,“2050年发达国家减排80%”就是G8会议上作出的。除了多边机制以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机制也被认为是一些人用来摆脱联合国机制的手段。不过,这些双边协议更多是对联合国的补充而非替代。坎昆会议再次确认了联合国机制。但是,玻利维亚对《坎昆协议》的反对,以及在玻利维亚反对的情况下《坎昆协议》仍然通过的事实,有可能削弱联合国“协商一致”的原则。2011年,联合国仍将是开展国际气候谈判的主渠道,但仍将受到不断的挑战。
其二,《京都议定书》是存是废?“生存,还是毁灭”,是《京都议定书》自诞生以来一以贯之的话题,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日之前的这几年尤为明显。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谈判代表私下坦言,《京都议定书》已经“濒死”。另一方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坚决捍卫《京都议定书》的存续以及第二承诺期的开始。南非会议有可能是一个“拐点”,但拐向何方目前还难以判明。
坎昆会议明确表示,《京都议定书》第一、第二承诺期之间不能有空隙,这在文字上承认了《京都议定书》的存续,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功。但是,有了名(文件)之后,能否有实(发达国家的减排数字),仍然是个很大的挑战。从愿望上,我们希望南非会议能确定名副其实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但是,实际上,这一难度很大。2011年,围绕《京都议定书》的攻防战还将继续。
其三,继续双轨,还是逐渐演变为单轨?所谓“双轨”,就是分别在《公约》与《京都议定书》下谈判并作出承诺。所谓“单轨”,是指所有国家、不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统一在《公约》下减排。这与《京都议定书》的存废问题紧密相关。《坎昆协议》在形式上维持了双轨制。不过,今年的谈判中,很有可能有国家试图以《坎昆协议》取代《公约》、《京都议定书》两个工作组案文,作为进一步谈判的基础。
这些做法的实质就是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等而视之,一方面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不切实际的约束性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减轻发达国家自身的减排压力,从大局来看,是弱化全球减排的力度。在南非会议之前以及会上,维持双轨制的势力仍然较大,或能继续坚持巴厘路线图对双轨制谈判的安排。但是,如果谈判旷日持久,“并轨”的呼声可能进一步加强而非减弱。这需要一方面加快《京都议定书》轨道的谈判,另一方面做好加强灵活性的准备。
其四,是否将明确承诺排放峰值?《坎昆协议》中提到,要尽快实现全球排放达到峰值。而在坎昆谈判中,“50-50目标”(即在2050年全球减排 50%)再次被提到,虽然经过谈判没有写入文本。可以说,随着谈判的进行,将“50-50目标”写入文本的呼声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2011年可能还将是另一个转折之年——中国很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当然,从历史和人均两项指标上看,中国还远远不能与美国相提并论。但是,这并不能减轻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受到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也将逐渐更多地来自同一阵营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要求中国明确排放峰值年份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以上可以说都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随着“2012”“大限”已经到了眼前,人们不得不对以上这些问题作出回答。可以想见,2011年,气候谈判围绕这些问题的矛盾将会继续发展——无论是以专业性、技术性乃至“桌下”的形式凸显,还是以公开的、诉诸舆论的激烈形式爆发。
深入专题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