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能源信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能源信息 >> 油气煤炭 >> 正文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 开启中国“大矿时代”
来源:中新山西网 时间:2011-9-5 9:43:55 用手机浏览

    有一种产业革命叫煤炭资源整合。

    有一个全新命题叫资源经济转型。

    有一条产业路径叫循环经济。

    有一种发展方式叫可持续发展。

    只要你关注中国经济、关注能源领域的改革与发展,对煤炭资源整合、资源经济转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会耳熟能详,而这些在中国煤炭能源大省山西,已经不再是静止的、抽象的经济术语,而是变成了一场生动而壮观的产业革命和经济转型,变成了三晋大地3500万人民同心绘制的巨幅画卷。

    终结“小煤窑”,逼到山前无退路

    “我过去开过3万吨的小矿,那只能叫‘矿洞’!工人只能爬着下去采掘,再用篓子把煤拉出来。”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江煤业公司董事长王开斌说,“冒顶、水患、瓦斯,什么灾害都遇过,简直是在赌命。”

    山西煤炭产量占中国四分之一,省际调拨量占中国四分之三,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为全国贡献原煤120亿吨,但多年来其主力却是生产方式落后的小煤矿。2009前,全省2600座矿井中,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占70%以上,平均单井规模只有33万吨。

    “浪费资源、破坏生态、草菅人命、腐蚀干部”被称为小煤矿的“四害”。小煤矿每采1吨煤要损耗6吨资源和2.5吨地下水,山西因粗放采煤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损失,每年达300多亿元以上。90%的矿难发生在小煤矿,每发生一次重特大安全事故总有数十名干部被查处,甚至刑罚加身,干部人心惶惶;“官煤勾结”、煤焦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有水快流、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办矿体制也导致大量生产要素沉淀于煤炭行业,“一煤独大”十分突出,一旦遭遇宏观经济波动,受冲击最严重的就是山西。“多小散乱”的煤炭格局使山西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无路可走!

    转变发展方式,山西刻不容缓!

    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席卷中国,作为上游产业的煤炭行业遭遇强大“寒流”,市场萎缩、产能闲置,上个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的凄凉情景若隐若现。山西省决策层敏锐地看到了国际金融危机中蕴含的宝贵机遇,这是加快整合重组、让小煤矿退出的大好时机!但也有很多人担心,在经济严重下行时期整合重组无疑是雪上加霜。

    长痛不如短痛,两害相权取其轻。“就是要敢舍善取,拿出壮士断腕的精神,为先进生产力开拓发展空间!”山西省省长王君断然地说,“为了山西人民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进煤炭领域这场深刻的革命!”

    整合重组:先进生产力的生动演绎

    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在山西拉开大幕,这是山西人多少年想做没有做成的事情,这也是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提出“三年解决小煤矿问题”之后规模最大、战线最长的一场实战!当时,很多人为山西省领导捏一把汗,谁都知道,从表面看这是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短兵相接,而背后更是正当利益与黑色利益、合法权益与非法势力之间的殊死搏斗!何况正当利益之间也有不同主体的激烈博弈!

    做,可能会招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风险;不做,就会坐失转型发展的良机,辜负中央和人民的重托。山西的决策者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做!而且必须做成!

    2008年底,山西省成立了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煤炭、发改、国土、财政、环保、工商等多个部门组成的领导组,各市也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大批煤炭专家、地方领导、煤矿负责人、民营老板……一轮轮征求意见,一次次面对面恳谈,“四项原则”浮出水面:“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整合重组与开采秩序治理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发挥大型煤炭企业和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相结合。”

    据此,山西省确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谁来整合?大型煤炭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可以作为主体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如何喊价?按照市场规律通过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讨价还价,“自主联姻”。

    如何补偿?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区分国家资源和法人资产,资源收益体现国家利益,资产价值悉归法人所有。

    利益如何平衡?山西省提出,要实现“四个满意”,即,让兼并方满意、被兼并方满意、当地政府满意、当地群众满意。

    新主体如何运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国有、民营资本融合,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公司运营。

    时间表如何确定?2011年完成整合重组,再通过2-3年,全面建成1000座机械化、信息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煤矿。

    各地各部门坚持“联合办公、限时办结”,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行政成本和企业交易成本。

    吕梁“煤老板”薛德平主动与西山煤电集团合作整合,如今他成为“山西吕梁西山德威公司副董事长”,拥有新公司49%的股份。薛德平说:“与大集团合作可以规避安全和市场风险,但公司的运营管理,该我行使的权利我必须行使。”

    “山西重组整合,整合的不仅仅是资源,社会责任、生态责任也要‘整合’到新的主体中。”山西省煤炭工业厅规划处处长苗还利说。整合主体企业在当地设立子公司,税收、费用上缴渠道不变,继续实施工业反哺农业、以煤补农的机制,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甚至把解决村民“福利煤”和职工安置等,也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写进义务条款中。

    整合重组既是对合法利益的确认,也是对“黑色利益”的清理。两年来,不仅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一直聘请律师全程参与,而且省纪检监察部门也全程参与和监督,出台“十条禁令”,及时公布查处的典型案件,确保整合重组顺利推进。同时,山西广泛利用报刊、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解读政策,释疑解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五个保护”,诠释科学发展效应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枕戈待旦,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砥砺前行。2011年5月底,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宣布,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基本结束,全面进入现代化矿井建设阶段。

    这标志着山西在中国率先终结“小煤窑时代”,中国最大的煤炭产区以崭新的阵容在国际能源的版图中精彩亮相,高碳地区实现低碳发展不再是纸上谈兵!

    “保护了生命,保护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保护了干部,保护了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条件,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绿色、持久、安全的能源保障。”借用中央领导概括的“五个保护”,来形容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效果恰如其分。

    通过资源整合,山西煤炭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产业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矿井数由2008年底的2600座压减到1053座,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单井平均规模达到年产12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办矿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了130多家,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为2:3:5的多元办矿格局;催生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和3个5000万吨级以上的“巨无霸”煤炭企业。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山西省煤炭工业投资连续两年负增长
山西5年内煤炭产量比重超过80%
山西:焦炭价格企稳 仍有下跌风险
山西2015年可供煤炭8.51亿吨 同比增加5733万吨
山西太原将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可供电1.4亿千瓦
今年前4月 山西煤炭进出口量双双大幅下滑
前两个月全国焦炭出口大幅增加 几乎全部产自山西
风电装机和电力贡献跃居山西省第二大电源板块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