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能源信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能源信息 >> 能源财经 >> 正文
林伯强: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不能太乐观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11-9-17 9:25:45 用手机浏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16日在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对记者表示,由于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产业化受到成本问题的极大限制,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可能会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此不能估计得太乐观。

  历来广泛使用的化石能源燃料正日渐稀缺,并以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双重危机的形式同步呈现在人类面前。在此背景下,能源问题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之一。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世界能源形势危急,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可持续,人类迫切需要新的替代能源。

  就此,林伯强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形势并不相同。中国需求的增量较大,能源结构调整不是替代存量问题,而是在增量中增加一些新能源的部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的格局一段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

  据介绍,福岛事故之前,国内普遍对核能是非常看好的,其清洁、髙效、低成本等优势非常明显。一批核电项目迅速上马,当时看增长的空间很大。福岛之后,核电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在建的项目不会取消,但新项目却不一定会批。除了安全成本大大提高,要上新项目单是在选址方面就比较困难。

  而新能源中,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方式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在电网输送时要求高,会产生很大的成本。近几年,风电规模迅速扩大,成本也以较快速度下降。但林伯强指出,目前风电的成本核算都还只是发电成本,并没有考虑它在上网环节产生的成本。而且越往后发展,风电成本降低的速度会越来越慢,而它在上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林伯强说,“在目前的中国,我们是没有考虑电网的成本的。但随着风电越做越大,我们将不得不更多的考虑电网成本,这方面的成本对风电发展的限制也会越来越明显。而想要通过技术进步解决这个问题有相当大的难度。”

  林伯强指出,中国能源结构向新能源方向调整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可能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下,增量中恐怕有很大一部分还是煤炭。

  他强调,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化石能源一定是越用越少。山西和山东一些地方的情况把一个现实活生生地摆在我们面前:煤确实是可以挖完的。

  “我们对能源结构的转型不能估计得太乐观。否则很可能会造成误导,认为能源问题不需要担心,反正以后还可以依靠风电,而风是取之不竭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节能了。”他说。

  这样看来,应该提前预想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境:有一天,能源紧缺将直接呈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真正的“切肤之痛”。令人恐惧的是,这样的想法恐怕并非杞人忧天。所以,一个迫切的需要就是,世界上的每个人、每家机构都要合理地使用和节约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并从各方面努力,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加速推进新能源格局的形成。林伯强指出,对新能源企业进行补贴是很必要的,但是要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考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贴。据介绍,目前在风电的研发、设备和利用这三个环节中,对设备的补贴力度是最大的。设备的产能甚至出现过剩,但产业链两端的研发和利用环节却发展不起来。“研发这边回收成本缓慢,小企业做不了;利用这边,因为受到电价的控制。” 政府应该寻找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并予以支持,其他部分留给市场,这样才能理顺产业链。产业链理顺了,产业才真正可持续。

  在采访将要结束的时候,林伯强说,“重要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不能讲话,完全没有话语权,但他们的幸福扎扎实实地落在我们身上。”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林伯强:短期煤电仍占主导 新能源救不了电荒
林伯强:山西煤电矛盾最终将由百姓买单
林伯强:目前风电成本核算并未考虑电网成本
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林伯强畅谈中国能源经济
达沃斯论坛与会者认为不可轻易放弃核电发展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