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名称:建筑(群落)能源动态管控优化系统技术
二、技术所属领域及适用范围:建筑行业建筑及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单栋建筑、建筑群落以及跨区域建筑群落(包括IDC 机房)的节能减排。
三、与该技术相关的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建筑能耗总量持续增长,2001-2012年建筑能耗总量从约3.6亿tce增长到6.9亿tce,增长近1倍。从发展需求上来说,未来十年内建筑能耗应控制在10亿tce内才能实现国家对能源总量控制。而”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由23.9kgce/m2降至21kgce/m2”是国务院节能减排的是”十二五”规划之一。目前应用该技术可实现节能量12万tce/a,CO2减排约32万t/a。
四、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该技术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中管理模式,对建筑能源系统的生产、输配和消耗环节实施集中扁平化的动态监控和数字化管理,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系统性的节能降耗。根据专业策略实现负荷追踪和匹配、用能设备工艺、逻辑和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和优化,在满足正常需求下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2.关键技术
(1)区域和建筑多种形式能源追踪预测、协同控制与互补调度技术;
(2)基于国际IEEE 1888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物联云终端监控技术;
(3)基于国际IEEE 1888物联网精细化能源计量监测技术;
(4)区域建筑电力需求侧分析、相应和平衡控制技术;
(5)区域和建筑能源负荷特性和多级负荷管理技术;
(6)可视化区域和建筑能耗仿真、优化和再分配技术;
(7)建筑能源需求与消耗智能专家诊断技术;
(8)建筑(群落)负荷跟踪技术,利用先进的感知技术,感知建筑(群落)人员情况,环境参数及气候参数等,根据需求负荷变化实时动态追踪、控制和优化建筑(群落)能效;
(9)基于Saas(软件即服务)和Paas(平台即服务)技术的设备设施运行管理服务。
3.工艺流程
系统通过现场物联网监测能耗、环境和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参数,云平台对 能耗参数、环境参数、及设备运行参数后作整体数据分析,并根据气象信息库、 专家设计库、其他策略库等信息,进行仿真计算,确定针对性策略,发送至建筑 系统应用层和区域能源调配系统,实现整体节能。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工艺原理架构图
五、主要技术指标
1.云平台软件技术参数: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实时操作响应时间小于10s;流量统计响应时间5000万条以内30s;数据综合误差率小于0.3%。
2.云平台虚拟化技术参数:每台X86化为虚拟计算机I不少于10台;用于软件管理、使用计量、存储管理、运行监控、部署管理、安全管理。
3.云平台存储系统技术参数:高性能集群架构存储系统,横向扩展、在线修复、对外服务接口、支持主机系统、高可用性。
六、技术鉴定、获奖情况及应用现状
该技术的软件平台已经获得多项著作权认证、专业的质量认证检测、通过专业软件测评、匹配的IP物联网控制器产品通过了CE认证和EMC检测、节能控制柜已经通过3C认证等。智能建筑与能源管理服务相结合,且创新的将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建筑节能领域。整体而言:”建筑(群落)能源动态管控优化系统技术”的投资将比替代的原有技术降低20-30%的投资成本。
七、典型应用案例
典型案例1
案例应用单位:昆仑饭店
技术提供单位:朗德华信(北京)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昆仑饭店年平均电能耗1301.57万度,年平均电费RMB1216.38万元,年平均燃气54.19万立方米,年平均燃气费RMB153.94万元,年平均生 活热水能耗19509GJ,年平均供暖25259GJ。主要技改内容:昆仑饭店节能监控 平台本项目平台建设将分三个子系统进行:昆仑饭店能耗监测中心系统,节能控 制优化系统,能耗监测大屏展示系统。主要设备:系统软件、采集设备、控制设
备、工程管材。节能技改投资额370万元,单位节能量为5.4kgce/平方米,投资回收期约3年。
典型案例2
案例应用单位:苏宁集团南京总部30万平方米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技术提供单位:朗德华信(北京)自控技术有限公司
建设规模:为苏宁集团南京总部30万平方米等建筑群落搭建集团式云能源管理控制与优化配置平台。主要技改内容:包括以海量数据库应用为核心的云计算管理信息系统,其中管理范围包括HR/SOA等业务流程集成、门禁系统、停车场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保安巡更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机房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灯光系统、会议室中控系统共十三个专业子系统,最终实现总部综合能源管控模式。
节能情况:据实际数据计算,建筑能耗节能平均超过15%-25%,每平方米单位面积年节能量超过15kWh,每平方米节能量大约5.4kgce,那么年节能量将超过1620tce。节能技改投资额:850万元。
节能效益:每平方米单位面积年节能量超过15KWH,则总共节电约450万千瓦时,则可节约电费350万元左右,投资回收期:3年。
八、推广前景及节能减排潜力
预计未来5年,该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比例可达到10%,预计投资额60亿元,可形成的节能量达到120万tce/a,减排能力317万tCO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