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1.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我省仍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仍将继续增加。
——能源资源缺乏,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我省经济发展仍然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能源资源大量消耗。2009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97亿吨标煤,比2005年增长50.4%;其中原煤、原油、电力、天然气的比重分别为45.4∶26.9∶20.1∶7.6,化石能源依然占主体。
——区域发展不平衡,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任务依然艰巨。2009年,占全省土地面积30.4%的珠江三角洲地区GDP占全省比重达79.5%,而占全省面积69.6%的粤东西北地区GDP占全省比重仅为21.5%,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约为粤东西北地区的4倍。
——节能空间有限,成本压力加大。“十一五”时期,我省已经关停淘汰了大部分钢铁、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再通过“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空间十分有限。目前,广东单位GDP能耗仅次于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北京市,继续下降的难度非常大。“十二五”时期,预计我省节能降耗将由主要依靠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转向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应用。但随着我省经济发展适度重型化,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成本将进一步增加。
2.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省属于自然生态约束较大和气象灾害频发的省份,缓解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难度大。
——自然生态约束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增强自然界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我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湿地恢复等保护培育自然生态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
——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省人均耕地少,对农业的质量效益要求更高。气候变化要求农业发展必须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生产条件,才能有效减少病虫害流行,防止潜在荒漠化趋势,确保生产持续稳定。
——气象防灾减灾难度不断加大。我省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气候变化又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我省沿海防护海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抵御海洋气象灾害能力较弱,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待提高,必须进一步增强应对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预警、防灾和减灾能力。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结合起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碳汇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务实推动低碳发展,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国家顺利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我省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逐步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既要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又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3.统筹协调原则。加强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4.科技支撑原则。大力发展和积极引进低碳技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三)总体目标。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转型取得一定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到2015年,力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5%左右;到2020年,力争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5%以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深入专题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