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市场前景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时间:2011-4-19 10:41:05 用手机浏览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然而在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据许多业内人士坦言:其中最重要的障碍来自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充电不便等现实的问题,使新能源汽车的这些优点可望而不可及。
  
  (一)问题所在
  
  目前专业汽车充电站稀缺,而家庭用户又普遍没有安置电源的私人车库,小区里的私人停车位上也无家用电源。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维修费用也较高,且配件销售点较少。
  
  根据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比例要占全部汽车的1/2,约为6500万辆。如此巨量的新能源汽车要正常运行,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和配套设施,特别是动力能量的补充。
  
  如果政府和消费者发现电动汽车尽管价格有优势,但缺乏配套的充电设施,用起来很不方便,他们会退避三舍。这反过来会影响汽车企业研发、生产纯电动汽车的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充电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困扰着电动车开发和生产企业,也影响着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信心。没有充电网络,电动车的大规模应用甚至普及就是空谈。
  
  (二)解决方法
  
  那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有业内人士为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言。电动汽车的普及必然离不开快速充电站。
  
  快速充电是指10-20分钟可充进车载蓄电池额定容量50%的电量。对于310V120Ah的小型电动汽车,10分钟充电50%时需要的充电功率将超过120KW,充电电流将超过360A。
  
  快速充电站的形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电网直充站,由于需要占用大量场地和需要专用电网,投资巨大且难以收回成本,因而除政府样板行为外,很难进行商业推广。第二种快速充电站是采用储能装置的箱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站。第三种是充分利用中石油、中石化现有加油站点,增设汽车充电设备。
  
  分析人士认为,建设充电站所需的设备成本并不算高,但其征地成本却不可低估,建设充电站以及充电桩,是为了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是电动汽车的重要基础支撑系统,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决策。
  
  (三)地方政府的表现
  
  对纯电动汽车的普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比个人消费者还要高,各地争相进行纯电动公交车和市政用车的示范运营。目前有42家企业的新能源汽车被列入工信部生产企业和产品公告目录;符合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发改委等部委相关要求的新能源汽车达47个品种,涵盖了普通混合动力车型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有轿车、客车、清扫车等。
  
  汽油车需要加油站加油,纯电动汽车也要找地方续电,但地方政府在建充电站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有的纯电动汽车采用"插电式",电力耗尽后需要找个插座充电;但有的纯电动汽车采用"电池式",电力耗尽后直接更换电池,根本不需要插座。"插电式"的纯电动汽车也"众口难调",各厂家不仅电池尺寸大小不一,有的连充电接口也不尽相同,想要建一座各种电动汽车都能用的充电站还真是不容易。实际上,对于充电站快速建设过程以及以此影响到的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业内也反馈出质疑的态度,反对的观点主要认为,在纯电动车的国家标准尚未颁布前,国内企业均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研发。靠少部分企业的意见去制定充电站标准,届时充电站的实际应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可能会造成很多企业研发的电动车根本无法进入两大电网的充电站进行充电。对纯电动汽车国标,不仅车企在盼,希望早日推广纯电动汽车、减轻能源及环保压力的地方政府也翘首以待。
  
  (四)各地企业的表现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政策真空期,包括央企在内的各路投资者在抢占汽车充电市场。继南方电网在深圳投建两个充电站试点之后,国家电网"将在年内完成在27个城市建设试点"的计划高调亮相。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日前在今年工作报告中说,目前国家电网已经在上海、天津和西安等城市建设电动车充电站试点,天津将在年内再建五座充电站,北京也在筹划加快建设电动车充电站。
  
  2009年12月底,由南方电网投资建设的国内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站在深圳启用,首批投入使用了两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和134个充电桩。该站占地面积1092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2辆电动车驶入。此外,国家电网公司在今年1月14日的新年工作会议上,提出年内在全国27个城市开建电动车充电站的战略规划。此外,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中石化等能源公司,也纷纷利用其现有的加油加气站网络优势,纷纷加入到争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队伍中来。
  
  电动汽车作为新生产业,国际上尚未出现绝对的领先者,我国一些企业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这一领域,尚有争夺主动权的空间。这与在燃油汽车时代落后的中国汽车产业相比,显然有了站在相近起跑线上、可以大干一场的期待。
  
  四、结论
  
  汽车的发展方向与低碳经济是一致的,低碳经济旨在降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应用,而汽车一直以节能、环保和安全作为发展主导方向。故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减轻对原油进口依赖的解决方案之一,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各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新能源车能被推广到何种程度,还有赖政府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具体细则的支持和推进力度。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孟宪淦:储能或可解决光伏发电消纳问题
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利用加速 产业化仍需时日
恒大新能源产业香港借壳上市 多元化战略再加速
报告称2012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2440亿美元
一季度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下降22% 中美均下降
孙桢:未来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在于惩罚高碳
李碧浩:清洁技术领域将成创业者新的掘金热土
生物质能发电市场升温 秸秆成本控制是关键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