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节能减排技术萌发中国节能产业化商机
来源:产经网 时间:2007-10-8 8:52:19 用手机浏览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湖北武汉举行的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上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部已制定“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方案”,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达100亿元的科研经费,调动全社会约500多亿元的投入,实施科技节能减排工程。这项工程,将规模推广一批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重点示范一批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攻克一批重点行业、重要区域急需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节能减排遭遇挑战

  “当前我国企业高耗能,人民节约意识不强,加快节能减排已是刻不容缓,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缓解人口资源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有害排放严重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的被动局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GDP能耗比上年下降1.33%,这是自2003年以来单位GDP能耗首次下降。2007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78%,保持连续4个季度下降。单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根据这一数字显示,中央采取的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渐发挥作用。

  万钢介绍说:“尽管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进展,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今年上半年我国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仍然增长过快,从目前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仍然过快。钢铁、有色、电力、石油石化、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行业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是环境污染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因素,一些地方过度开发、不计代价发展造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突发事件不断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三是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薄弱,重点工程建设滞后,计量、统计、监测手段落后,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展相对缓慢。

  四是认识、政策、措施不到位,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没有建立,一些部门、地方依然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软指标,激励政策不完善,工作机制不健全,监管也不到位。”

  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

  我国能源从1980-2006年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万元GDP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06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4%。针对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加大科技上的投入,为此也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技术。而如今,我国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的困境。

  万钢说,我国是一个全球重化工产品的制造大国,也是人口大国,仅每年新增加就业人员就达800多万人,由于产业水平低,工业发展处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并举的发展阶段,加上就业压力大,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针对城市化的加快给节能减排带来的重大挑战,科技节能减排工程也要尽快掌握城市建筑与建材、城市废弃物综合治理、垃圾发电、汽车尾气等重点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建立城市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农村的节能减排形势也很严峻,科技节能减排工程将大力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在技术方面,我们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科技节能减排工程将开展重点行业与重要区域节能减排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科技专项、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的科技专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企业。为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我国将力争在信息、纳米材料、分子生物、重大疫病等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科技突破,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现代服务产业群,为实现国家长远节能减排目标奠定强有力的科技基础与产业基础。

  据记者了解,科技部将同有关部门重点推动六项工作:积极实施国家节能减排科技专项;努力攻克可再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技术难关;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技术;攻克、推广、普及城市节能减排技术;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全民节能意识提高 呈现节能节电商机
节能产业需要“政府力量”引导和支持
万钢:节能技术产业化才能解决发展问题
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商机与挑战并存
四川"十一五"目标锁定 节能产业迎来黄金期
中国已成全球第2节电市场 国际厂商欲来掘金
中国市场上的节能投资良机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