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市场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节能产业网 时间:2008-12-18 13:38:15 用手机浏览

于1美元/瓦。

  企业投资力度迅速加大

  基于近年对太阳电池市场发展的良好预期以及硅薄膜电池良好的技术特性和成本优势,许多设备供应商、太阳电池生产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等都纷纷投资,掀起了一阵投资热潮。

  由于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工艺已十分成熟,其大面积非晶硅均匀性成膜的工艺可移植到硅薄膜电池的生产中。目前通常做法是采用TFT-LCD工艺中用于薄膜晶体管生产的设备,来生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都在努力角逐这一市场。上述供应商除了全力开展市场竞争外,也纷纷通过兼并重组、招揽人才等手段加大对产品、工艺、设备的研发力度,力争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占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企业投资方面,不少晶体硅电池的生产厂家在继续做大做强原有产品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硅薄膜电池,意图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有意思的是,有更多的原本不是太阳电池行业的企业,在整个太阳电池投资热的鼓舞下,纷纷选择硅薄膜太阳电池作为他们进入这个行业的切入点,力图在这块新生的市场上谋得一席之地。这些新进入者为太阳电池行业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和风险。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中国就有至少9个新增的硅薄膜电池投资项目正在实施,设计年生产能力总和达900MW左右,而有意投资并正在进行项目前期策划的则更多。

  原材料成本应最受关注

  尽管目前看来硅薄膜电池的利润空间很大,但面对如今这样瞬息万变的用户市场和原材料供应链环境,任何一个希望涉足这个领域的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所面临的风险在哪里,从而有效地规避和防范这些风险。

  利用国际知名仿真软件公司的相关工具软件,并以收集到的生产成本等数据为基础,我们搭建了一个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的成本分析功能,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单位产品的成本及其构成情况,还可以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将各项支出分摊到各个加工工序,从而清晰看到各项支出所占整体成本的比例及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准确地评估其风险程度,为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作参考。
  
  内部收益率是衡量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目前的市场条件分析,一条年产40MW-60MW硅薄膜电池生产线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远大于12%的行业基准收益率。尽管如此,市场和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对投资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我们在模型仿真时还着重对项目内部收益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如图二所示,产品的销售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实际上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任何一种产品生产的效益都直接决定于销售收入和产品成本。对于太阳能电池来讲,产品的光电转换效率也是决定电池组件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如果假定每瓦太阳能电池的售价不变,当光电转换效率从6%提高到6.5%时,一片组件的销售价格就提高了8%,而其生产成本几乎是相同的,这显然会对项目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由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图中的具体数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甚至可能需要做较大的调整,但通过上述分析揭示的某些问题,应该是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的。

  面对投资热尚需冷静思考

  在太阳能电池投资热潮中,硅薄膜电池似乎成了热点中的热点。有专家指出,薄膜太阳电池在未来5年-10年内将以50%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占整体太阳能电池份额的30%以上。

  但硅薄膜太阳电池并不是包赚不赔的产业,除了在市场、成本、技术方面的风险外,在资金需求、供应链组织、生产动力供应和技术人才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门槛。

  在资金需求方面,一条40MW-50MW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设施的总投资在10亿元左右,而公认的经济规模应在300MW-500MW。这要求投资方不仅能够筹集足够的初始投资,还应为未来两三年内持续投资做好准备。

  在供应链组织方面,生产所需的高透光率的超白玻璃、高纯硅烷等都只有有限的供应来源。生产企业必须保证稳定且廉价的材料供应,否则,近年来出现的争抢硅材料的一幕难免会再次上演。

  技术人才一直是薄膜太阳电池发展的瓶颈之一。除电池本身的结构设计、分析检测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外,化学气相淀积、真空溅射、激光刻线等特殊工艺以及包括多种特殊气体、高纯水、净化空调系统等在内的厂务支持系统,都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操作经验的员工。由于目前大量的项目正在兴建,吸引人才的竞争也变得空前激烈。

  总之,硅薄膜太阳电池投资热的兴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每一个欲投身其中的企业都应该全面分析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估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孟宪淦:储能或可解决光伏发电消纳问题
2014年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六成
2015年底国家电网接纳光伏发电入能源3500万千瓦入网
恒大再扩张 投资900亿进军光伏发电领域
分布式光伏电站“牵手”合同能源管理或成主流
工信部提高光伏制造业门槛 行业整合潮将至
光伏发电项目受益新电价补贴 赚钱受多因素制约
李俊峰: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政策仍需完善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