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做的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的:“你们可以在拯救世界的同时赚到钱。”
危机的余波犹在,全世界要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奥巴马给出的答案就是新能源。
它能否如奥巴马所愿,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讨论在继续。
新能源曾让投资者欢喜,也曾让有识之士担忧。而今把新能源的发展提升到这种高度,引发的担忧似乎更为猛烈。
有人担心,这将是再一次泡沫的开始:2000年的IT高科技泡沫,被随后崛起的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消灭,然而金融行业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奥巴马试图用新能源来刺激经济复苏,被质疑为只是在用一个更大的泡沫来填补上一个泡沫的亏空。
与网络、房地产行业不同的是,新能源行业更加倚重政府资金和政策扶持,包括为使用新能源所需要的汽车、供暖、电力设备的改造。因此新能源泡沫一旦破裂所导致的社会影响将会更大,它将波及政府、企业、民众等各个层面,影响金融、基建、电力等其他相关行业……
有一组数据的对比:据美国ITULIP技术咨询公司估计,今后5年内,新的泡沫化资产总额将达到4万亿美元,到2020年增至20万亿美元。而美国1990年至今的房地产按揭贷款余额不足10万亿美元,其中导致此次次贷风波的次级高风险贷款总额仅为2万亿美元。
经济学家对其抨击更为彻底,“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谢国忠直言,这是在赶潮流、搞概念,信这个东西最终会被套进去的。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整个可再生能源部门仍属幼稚工业,目前很难与传统的能源行业进行市场竞争。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仍为火力发电的3-10倍,如无强制性规定,根本无法进入市场。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统计,平均每个可再生能源技术企业的创业资金约需1400万美元,中期投资约在1亿-2亿美元,并需要更大规模的基建与之配套,很多一窝蜂上马的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实力。因此,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令人担忧。
不过,新能源的远景不容怀疑,因为长远来看,传统能源的枯竭必然到来。已经走在了前面的欧美,开始实施更大的政府推力。而且,据国际政治学者的分析,奥巴马的新能源政策将会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
日本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日本政府推行能源“阳光计划”,30年坚持实施新能源战略,并确定了激励导向、政策导向、价格导向等一系列措施办法,在“战术”层面确保新能源战略付诸实施。
而中国的新能源行业遭到最多诟病的正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技术。无法掌握新能源竞争的核心,中国将难以保证不会再次沦为“世界工厂”的境地。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