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China Railway Group)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China National Machinery Industry)归根结底都听令于中央政府,但他们在投标中彼此竞争的情况并不罕见。
“实际上,中国大型企业旗下子公司的项目经理们工作方式与一般的私企无异,他们的主要动机就是盈利。”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珊妮·范德卢格特表示,这种负面看法并不完全公平,在那些政府对整个建设过程保持较严密监察的国家,由中方建设的工程就得到了外国工程师和政府的好评。
然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开展业务不存在什么竞争,而在中国目前瞄准的较发达地区,竞争则激烈得多。
瑞典建筑及基础设施集团斯堪雅(Skans ka)首席执行官约翰·卡尔斯特伦(Johan Karlström)表示:“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中国承包商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还有本土企业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
事实上,卡尔斯特伦表示,有可能与中国企业合作、帮助他们学习环保建筑技术所带来的兴奋感,超过了他对中国企业竞争威胁的担忧。
“这种技术在成熟市场要发达得多,因为这里的工程承包商和所有者都早已将之列入议程。”卡尔斯特伦表示,“他们(中国人)迫切想学习、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
除了在技术上落后西方同行以外,在发达市场的商业规范方面,中国建筑企业也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今年6月,波兰公路局终止了与中国海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China Overseas Engineering Group)一项价值4.47亿美元的合同,就暴露出了上述挑战。
中海外原本承建一条从华沙通往德国边境的50公里长高速公路,但很快就遇到了资金问题。中海外是靠着极低的出价赢得这项合同的,被竞争对手指责为“低价倾销”。
波兰方面的尴尬,也突显出了中国建筑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他们在发展中世界赢得了“价廉但高效”建筑商的名声,但随着国内工资不断上涨,他们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向海外建筑工地输出中国劳工,或者在国内完成项目部分环节施工(旧金山大桥项目就采用了这种做法)的商业策略,正变得越来越不具有可行性。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的张湘表示,她相信“机遇还是大于挑战的”。
但随着挑战不断增大,中国建筑企业看似不可阻挡的海外扩张势头必然会减速。
范德卢格特(Sannevander Lugt)表示。
中方在非洲承建的工程经常被认为质量低劣。安哥拉发生的一系列公共事故更是加深了这种印象,如公路被大雨冲走,一家医院因墙体出现裂缝而疏散医患人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