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的节能减排指标出来后,不少地区都有点着急了。于是,各地开始抓各种压能耗的办法。其中一种叫“高耗能产品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化管理”的措施突然受到各地青睐。
这个让许多人备感陌生的管理体系是什么样的?它对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减排有没有推动作用?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4种化工产品 有了“紧箍咒”
原来,早在“十一五”之初,高耗能产品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化管理就有了。
“原因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列为约束性目标,但‘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对重点产品的能耗进行强制性标准化管理被提到国家能源管理的议事日程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行业处副处长李永亮说。
2008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涉及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22项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其中包括4种化工产品,即合成氨、烧碱、电石和黄磷。
“之所以将这4种化工产品的能耗限额列入国家强制性标准,是因为这是石油和化工行业中能耗最大的几种产品。有的是总能耗比较大,如合成氨,其总能耗占到化工行业总能耗的近40%;有的是单位产品能耗比较大,比如黄磷。”李永亮说,“每种产品能耗限额的国家标准包括3个限额值,一个是限定值,即现有装置必须达到的能耗标准。一个是准入值,即新建装置必须达到的能耗标准,这2个值是强制性的。先进值是推荐性标准,是一个希望企业努力达到的目标。”
据李永亮介绍,当时每一个化工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的制定,石化联合会都要和相关的行业协会进行充分的协调,并进行大范围的调研,充分了解不同企业的实际能耗情况。“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同一种产品既有不同的工艺路线和原料构成,最终产品也有不同的存在形态。在制定能耗标准时,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因此,每个产品我们都要会同相关专业协会向80%左右的生产企业发放问卷调查,让他们报告实际的能耗水平。标准既要有利于促进行业的节能降耗,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
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能源专家、烧碱能源限额国家标准起草之一的朱建平介绍,氯碱生产企业的能源构成比较复杂,既耗煤,也耗电,还要耗蒸汽。为了制定烧碱能耗限额国家标准,氯碱协会调查并测算了所有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烧碱企业的吨碱综合能耗、交流电耗及其他能源消耗的情况,并按产品含量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分别定出了每吨产品500~1350千克标煤的能耗限定标准和每吨产品360~1100千克标煤的能耗准入标准,并给出了先进值。
按照规定,这些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发布后,由各级能源督察部门进行执法检查,监督各企业对标准的实施情况。
电石成为 淘汰落后最快行业
搞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对企业有实际作用吗?
我国纯碱行业重点企业之一的河北三友集团董事长么志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持肯定态度。他表示,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对化工企业节能降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先进值的引导会使企业的节能改造和投入不会停止或减少。对尚未达到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因为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要达到能耗限额,所以必然会加大节能的改造和投入力度,促进能耗下降。”么志义说。
根据石化联合会提供的统计数据,“十一五”期间,虽然全行业的节能任务完成得不太理想,但部分产品的综合能耗还是下降明显,特别是有能耗限额国家标准约束的产品,能耗下降都超出规划要求。
据石化联合会能源管理专家隗志安介绍,根据“十一五”行业节能规划的要求,合成氨、烧碱、电石、黄磷4大产品的吨综合能耗要分别比“十五”末下降6.3%、8.6%、9.8%和5%。而实际完成的情况是分别下降14.3%、26.3%、14.8%和29.1%,都大幅超过了规划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