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PM2.5,是气象学专有名词,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即“PM2.5”),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二十分之一,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目前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城市PM2.5居高不下的根源主要在于汽车尾气的排放。“PM2.5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燃煤、工厂的排放物、建筑扬尘等。”业内人士表示,影响空气质量最主要因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占60%以上,其次是工地扬尘以及加工企业、燃煤厂排放等等。“由于汽车尾气排放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在早高峰和晚高峰,车流量大,尾气排放量也多,每天早上7~9时、下午4~7时,PM2.5的浓度都是一天当中相对较多的时候。”
在近日北京市政府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中,对北京市各局办及区县下发了减排任务。在各项减排指标上,北京市的任务要求略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方案要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乘坐公交出行,5年内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控制在600万辆以内,力争在2012年年底前执行国家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
产业转型的政策和技术壁垒
控制机动车数量,北京早在2009年年底就有所行动——摇号限牌。在牌照这个“紧箍咒”的限制下,2011年北京的新车销售不到40万辆,与2010年的90万辆相比,下滑幅度超过50%,这也成为有效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控制总量目标初步达成后,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并没有完成。统计显示,在40万辆的总销量中,豪华车的销量比例高达40%,受限购影响不大。相比之下,小排量车的销量下滑非常明显,一些自主品牌经销商甚至被迫退出北京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限购并没有实现“抑大扬小”的节能环保目标。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除了限购政策外,小排量车减税政策、汽车下乡政策的退出和节能补贴政策的全面收紧,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过去的一年里,自主品牌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持续下滑。
不容忽视的是,在自主品牌销量节节下滑的时候,以大众1.4T和通用赛欧、凯越等在内的合资品牌小排量车的销量却有增无减。也就是说,在政策没有对小排量过多倾斜的时候,自主品牌必须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生产更加高效、节能的小排量车,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