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建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 出强制减排政策
来源:中国节能服务网 时间:2014/3/7 18:54:03 用手机浏览

  2013年,全国5个碳交易试点的配额总量高达8亿吨,二级市场成交44.55万吨,总成交额2491万元。2013年6月深圳市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11月份,累计交易量超过13万吨二氧化碳,交易金额超过850万元。

  近几年,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有所发展。我国国内碳交易试点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碳交易市场步入了发展“快车道”和交易“活跃期”。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项工作也进展顺利。

  据介绍,2010年、2012年国家发改委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共42个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据悉,各试点地区均提出了较为严格的“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措施。2013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2012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考核,列入试点的10个省市2012年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平均幅度约为9.2%,高于全国6.6%的总体降幅。各试点地区出台了一批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部分地区还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社区、低碳产品认证等试点,建成一批低碳示范社区、产业低碳示范园区和低碳商业。

  全国人大代表李联五表示,虽然碳交易市场发展比较顺利,但是在多地正式启动碳交易后,许多企业仍持观望态度。其缘由是因为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益不大,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他建议要加快推进碳交易体制建设,政府对碳交易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整合资源,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去年,内地5个碳交易市场启动试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勘探局局长、河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李联五在今年两会议案中指出,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出台强制性配额及减排政策,将“碳”资产从负债变成效益。

  近几年,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建设有所发展。2013年,全国5个碳交易试点的配额总量高达8亿吨,二级市场成交44.55万吨,总成交额2491万元。

  李联五说,但在多地正式启动碳交易后,许多企业仍持观望态度。主要原因是节能减排项目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许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益不大,不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李联五表示,只有将“碳”资产从负债变成效益,从减排中获利,企业开展技术革新、调整投资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实施碳减排的做法才会常态化。

  李联五建议:一要加快推进碳交易体制建设。政府对碳交易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整合资源,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二要建立健全碳交易相关政策体系。尽快出台强制性配额及减排政策,明确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和排放配额,制定统一的交易标准,扩大参与碳交易的企业主体范围,适时推出碳金融产品。

  三要增加第三方认证核查机构。研究制定碳排放第三方核证机构准入制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认证核查标准,构建和完善对碳排放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体系。

  四要建立绿色低碳产业目录。加快研究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重大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

  五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碳排放监管体系。

  近几年,碳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成为全球共识,碳交易产业迅速发展。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也开始建立碳交易体系,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旨在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中国石化纳入碳交易企业已达20家,2013年11月28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中国石化燕山分公司购买2万吨碳配额,完成首笔碳排放权交易。26日,高桥、上海石化参加上海环交所第一单基于配额的碳交易。目前,中石化纳入碳交易的企业有20家左右。

  李联五表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灵活透明,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有利于调动企业推进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应该加快推进。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解析碳交易市场中配额和减排量指标之间的“暧昧”关系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望明年启动
“十二五”规划明确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中国全国碳交易启动日期成疑
中国2017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
深圳碳市场首度异地输出 总目标建立全国性碳交易中心
进出口银行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
全国碳交易定价中心呼之欲出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