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行业资讯  中国节能产业网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湖南麓谷吹响节能环保千亿集群“集结号”
来源:红网 时间:2014-10-22 15:08:13 用手机浏览

    以“到2020年,培育2家年产值过100亿元、具有产业带动力的龙头企业,3-5家年产值过50亿元的支柱企业,10家年产值过10亿元的骨干企业,2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吸引5-10家享誉海外的节能环保企业,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为目标,湖南长沙高新区已吹响节能环保产业千亿集群的“集结号”,一个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在麓谷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呼之欲出。

    新政策

    5亿元给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去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到明年总产值将达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今年4月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于明年起正式施行,这为原本就已欣欣向荣的节能环保产业再添一泓清泉。

    长沙作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发展绿色产业正当其时,而产业发展引擎——高新区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节能环保产业。自2010年湖南省首个环保产业示范园区落户麓谷以来,全国首家环保服务业试点园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等金字招牌也接踵而至,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逐步成为支撑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去年,全区节能环保企业规模工业产值达130多亿元,同比增长109%。

    今年新出台的《长沙高新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扶持政策》提出:“2014年起,高新区将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引进节能环保重点企业、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开拓市场、引进高端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等。”5年时间、5亿元资金,这为麓谷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全链条

    已形成5大领域上下游产业链

    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早,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麓谷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其中,节能环保优势产业链集中在绿色建筑产业、城市固废处理、水污染防治及重金属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节能环保服务业等5大领域。

    中国最大的环卫机械研发和生产基地、销售规模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的中联重科环境,在生活垃圾处理装备、环卫机械装备项目基础上,重点开展餐厨垃圾一体化处理设备、建筑垃圾处理设备、重金属污水处理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一举成为装备制造、环境服务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去年,中联重科从事环境产业装备生产的中联重科麓谷第二工业园开始投入使用,全面投产后产值可过百亿元。中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远大住工,去年成品住宅首次出口南美。今年,远大住工上海、成都两个基地开工建设,麓谷小镇等多个项目陆续开建。

    这只是麓谷节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以中联重科环境、现代环境为主的城市固废处理领域,以远大住工、巨星建材为主的绿色建筑产业领域,以华时捷环保、力合科技、湘牛环保为主的水污染、重金属治理及污染源在线监测设备领域,以麓南脱硫、佳宇环保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领域,以中冶长天、化工部设计研究院为主的环保服务业领域……从上游设备、材料生产到中下游技术支持、工程和运营服务,麓谷已形成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链。目前,200多家节能环保企业选择了麓谷,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

    大发展

    打造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

    在探索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道路上,麓谷从未止步。高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将以“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两个关键”为重点任务,打造国家环保服务业政策试点示范基地、中南地区环境产业的聚集地、湖南省装备制造和环境服务业的战略高地及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

    “夯实一个基础”是指以建设好环保产业园为基础。高新区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19个,孵化器、加速器总建筑面积达220多万平方米,拥有300多家专业科技服务机构,35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建有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麓谷企业广场和兴工国际工业园等节能环保产业专业载体。麓谷将重点建设湖南省节能环保产业大厦,打造省内环保产业的总部基地和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将重点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具备创新能力的环保机构,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全区竞争力。

    “突出两个关键”则是重点实施产业“招大引强”工程和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产业。麓谷将围绕已有的5大领域产业,引进水、气、声、渣污染装备制造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企业。

    未来,高新区将引导各子行业优秀的专业公司成为环境治理和环境服务一站式解决的综合服务商,形成一批环境服务龙头企业。以节能环保综合服务为重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骨干企业,鼓励其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模式,为用能、排污企业提供设计、融资、改造、调试、运行、管理等“一条龙”服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浙江交行集聚资源力促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治霾不能各自为政 京津冀三地环保标准亟待统一
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工信部下发方案 目标锁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
消化产能、治理雾霾 代表建议发展“吃钢”产业
年度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相当于减煤1.27亿吨
去年广东省完成4030项大气治理项目
2015年石家庄市将削减煤炭消费270万吨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