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发展绿色经济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中国能够在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成为领军国家。政府重视和广泛合作是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前提,另外,多边基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也为履行这项使命提供了有力保障。
——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UNEP)主任阿齐姆·施泰纳
12月11日凌晨,为期两周的联合国环境变化大会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落下帷幕。经过13天谈判,大会终于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达成两项成果,内容涉及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帮助以及《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而避免了重蹈哥本哈根大会无果而终、令人失望的覆辙。美联社评价,坎昆会议使各方重拾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信心。
在会议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坎昆气候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多次重申中国坚定捍卫《京都议定书》的立场。解振华说,本次气候大会取得了成功,《京都议定书》得到了坚持。美国代表称“这是一份折中的文案。”欧盟代表则称:“赞赏各国做出的妥协,坎昆在新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还有一些国家代表在发言中慎言“成功”,而用了“折中”、“平衡”、“谨慎乐观”等表述。
尽管如此,气候变化引起的灾害和困境已经离人类越来越近。人们期待着各国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尽快达成实质性合作,以应对这样一场已迫在眉睫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实际行动以应对危机?而中国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UNEP)主任阿齐姆·施泰纳。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