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中国可再生能源比重2030年将翻番 | 11-25 |
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每年所需投资规模为1450亿美元,更为关键的是需要大力开展电力建设,并实行电力市场改革,包括成立独立实体,开展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输电和配电工作。 这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4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报告中所提到的。按照联合国设定的目标,全球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翻番。“作为全球…… |
国内八省市开展节能服务业合作 | 11-24 |
由上海市节能服务业协会发起,北京市、贵州省、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西安市、武汉市节能服务产业协会或服务中心参加的八省市首次节能服务业合作交流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会上通过了《八省市节能服务行业框架合作协议》。 近年来,上海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国家和上海市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已达430余家,注册资金1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4万人,年投资70多亿元,服务总产值达80多…… |
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力推电能替代以缓解雾霾 | 11-24 |
雾霾已经成为中国重大民生问题,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副主任徐阿元21日在福建泉州表示,电能替代可以缓解雾霾,与分散燃料相比,电能可以大大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当天,来自国家电网的官员以及能源专家在福建泉州就“电能替代”进行研讨。 徐阿元说,电能具有高效、节能、清洁的特点,大力实施电能积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统……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遇“三难” 需多措并举 | 11-24 |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记者调研发现,受价格机制理顺难、责任界定难和政出多门监管难等影响,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进展困难。专家指出,需多措并举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实现社会各类主体参与治污。 三种模式治污初步形成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核心是进行专业化分工,污染治理从“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付费、第三…… |
全国低碳城市十强排行榜出炉 | 11-24 |
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领衔的《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日前发布,全国低碳城市十强排行榜出炉,合肥、广州、南京排名前三,福州、上海、青岛、大连、北京、济南、厦门进入前十。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何实现各自的“低碳化生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对此,中国科学院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建立了“低碳城市”发展的五个目标,即经…… |
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税收激励 | 11-24 |
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取得的营业税应税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项目中的增值税应税货物转让给用能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企业所得税税法有关规定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 |
国家节能中心在京召开建筑节能技术推广会 | 11-24 |
2014年11月20日,国家节能中心在京召开了建筑节能技术推广会暨最佳节能实践案例发布会。国家节能中心主任贾复生、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吕文斌出席会议并讲话。有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地方节能中心和用能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贾复生在讲话中指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是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要完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 |
节能减排技术今后有巨大应用空间 | 11-21 |
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需求迫切,群众对节能减排期望日益强烈,今后5-10年间节能减排技术有巨大应用空间。这是11月20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2014年(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煤气化炉与热交换器技术及设备交流会上,中国化工节能技术协会理事长方晓骅做出的推断。会议由中国化工报社主办。 方晓骅指出,在石化和化工行业推动…… |
工业节能加速发展 未来前景可期 | 11-21 |
工业节能是节能行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既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出台后,工业节能已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成为了节能领域的热搜名词。 能源消费形势 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3.…… |
我国发布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 | 11-21 |
经过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日前正式公布具体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该示范区将高标准探索中国绿色发展经验,并将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示范。 试点铺路探索绿色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由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共建,占地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它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一个人口达到35万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