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形势
(一)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也是我国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领域,2010年,工业能源消耗达到21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能源消耗的65%,占全国化石能源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65%左右。重化工业是工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和电力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化石能源燃烧二氧化碳的71%左右。工业温室气体排放除了能源相关的排放之外,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也占一定比例,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非化石能源燃烧温室气体排放的60%以上,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10%左右。
“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把应对气候变化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显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等落后产能分别为12000万吨、7200万吨、10700万吨、34000万吨和1130万吨。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 年的32.7%下降至2010 年的30.3%,产业结构不断改善。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趋于优化,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国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累计下降超过26%,实现节能量6.3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化工、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分别下降23.4%、15.1%、35.8%、52%,吨钢、水泥熟料、乙烯、合成氨综合能源消耗分别下降了12.8%、12%、11.6%、14.3%,部分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明显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56%增加到69%。据统计,通过实施清洁生产,2003年至2010年累计消减二氧化硫产生量93.9万吨、化学需氧量245.6万吨,节能约5614 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亿吨。
节能产品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高效照明产品、节能家用电器、节能汽车、高效电机和新型节能墙材等节能设备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空调的市场占有率从5%上升到70%以上,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工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速过快;二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先进与落后并存,能效水平整体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四是工业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管理和能力薄弱,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形势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低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工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绿色低碳工业,既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看,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大势所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已成为稀缺资源,世界各国在国际谈判中围绕发展权和排放空间的争夺日趋激烈,我们面临严峻的减排压力。同时,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大潮流、大趋势,各主要国家加紧制定和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前瞻布局,力图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各国围绕市场、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将对我国工业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国内看,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等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导致高耗能行业仍呈增长趋势,工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特别是煤炭消费占能源的比重达70%左右。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费也以煤炭为主,单位工业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这种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挑战。
从工业自身发展来看,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过于依赖物质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投入,污染物排放增长过快,支撑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总体上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附加值低,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弱,出口面临巨大压力。我国工业要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突破资源能源的瓶颈制约,必须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道路。
面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抓住机遇,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低碳发展道路,把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发展落实到节能减排、提高能源效率上,落实到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上,落实到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上,落实到提高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促进工业低碳转型,实现我国工业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