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工程
以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为抓手,提高工业单位碳排放生产效率,提升碳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
(一)工业重大低碳技术示范工程
在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减排潜力大、成熟度高、先进适用的重大低碳技术示范推广,推进传统产业的工艺和装备改进,带动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以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关键与核心技术试点示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示范工程
以控制工业过程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水泥、钢铁、石灰、电石、己二酸、硝酸、化肥、制冷剂生产等为重点,推广示范一批原料替代、生产工艺改善、设备使用改进等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技术,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三)高排放工业产品替代示范工程
在水泥、钢铁、化肥、石灰、电石等高排放产品中,选择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推广示范,引导使用新型低碳水泥替代传统水泥、新型钢铁材料或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有机肥或缓释肥产品替代传统化肥,减少高排放产品消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四)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
在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中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一体化示范工程,加快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示范应用,研发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路线图,不断加强工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建设。
(五)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工程
选择一批基础好、有特色、代表性强、依法设立的工业产业园区,纳入国家低碳产业试验园区试点,开展工业领域低碳产业园区试点示范。通过低碳产业园区试点建设,加快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点用能行业低碳化改造,积聚一批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广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园区低碳管理模式,试点园区碳排放强度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引导和带动工业低碳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工业领域力争培育和形成80个国家低碳产业示范园区。
(六)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工程
在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和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在本行业技术领先、有较大影响、减排潜力大的工业企业开展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低碳工业企业试点示范,培育行业低碳标杆企业,建立低碳企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工业企业自愿减排。“十二五”期间培育500家示范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
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领导,制定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建立有效的工作管理机制。把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工业低碳发展作为编制工业行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将碳排放下降指标纳入各类规划计划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工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工作的协调配合,发挥协同效应。
(二)完善工业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
把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工业低碳发展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健全促进低碳发展相关产业政策落实的保障措施。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制定更为严格的节能低碳准入标准,制订高能耗工业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超前性国家行业标准。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绿色信贷融资等新模式,引导企业进行设备引进、改造升级以及产业链整合。积极应对低碳贸易障碍,进一步调整进出口贸易政策,鼓励低碳工业产品出口。
(三)建立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
完善现有工业企业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明确不同用途 能源消费量,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加强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建立重点用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定期报告制度,重点用能企业在编制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基础上,加强收集、整理、汇总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建立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分步推进国家、省、市(县)三级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体系建设。
(四)建立工业碳排放评价标准体系
充分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加快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碳排放测算体系,构建工业产品碳排放评价数据库。研究制订粗钢、水泥、烧碱、铝等高耗能产品的碳排放强制性标准,加紧制订重点用能企业碳排放评价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降低排放。研究制订低碳工业产品标准,推动实施低碳工业产品认证和碳标识。
(五)建立健全促进工业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
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完善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发挥碳价格的市场信号和激励作用,降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本。探索建立碳排放自愿协议制度,在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减碳自愿协议试点工作,制定减碳自愿协议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推动企业开展自愿减排行动。推动实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工业企业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支持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为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打好基础。
(六)加强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
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倡导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开展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增强企业低碳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拓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渠道,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和人才引进等机制,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有效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增强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