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政策法规  节能产业网 >> 政策法规 >> 时政要闻 >> 正文
中国水权制度的实施面临四大制约
来源:不详 时间:2007/4/24 11:38:35 用手机浏览

     水权问题,伴随中国水资源紧张而成为近年来水资源管理领域的核心工作。2000年以来,国家水资源主管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探索和推动水权制度的实施。2005年1月,水利部终于下发了《水利部关于水权转让的若干意见》。《意见》认为,健全水权转让的政策法规,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而近来出现的一些地方上的“水权交易”,实际都是在水利部的引导和组织下完成的。

  水权制度的建立,是一条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可行之路,可是,水权制度实施所需要的水资源的宏观稀缺条件虽已基本满足,但其需要的法律保障体系却远未完善。在目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之下,选择什么样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同的政府机构有不同的观点,而研究机构也各执一词。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认为,水权制度在中国的推进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水资源管理目前属于中央政府权利,水资源的中央集权使大规模调水工程决策简单而直接。这种体制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中央政府调配能力强,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保障较差。而水权制度将使中央政府权利受到制约和弱化,水资源将依托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将由全过程的水资源管理,变为初始水权的分配和交易规则的监管,管理力度将明显下降。因此成为水权制度推进的一个障碍。

  其次,面对水资源稀缺,以政府战略性干预和严格管理为核心的节水工作也呈日益加强趋势,国务院已经将《节约用水条例》的制定列为2005年“一档”立法计划,正紧张制定中,将于年内出台。国家是选择以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为特征的节约用水体系,还是选择以水权为核心的市场体系来解决水资源危机,来保障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的水资源需求,成为水权制度是否在中国得以生根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水资源成为国家战略资源的背景下,这种选择的答案还难以确定。

  再次,从现有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转变为水权体系,由于调整了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和职能,改变了管理运作方式,不是一种“水利行业管理”的简单权利升级,而是一种公共权利的加强,政府权利的制约和削弱。如水权民主协商机制的引入,如取水设施的社会化等等,都会对相关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利益分配产生影响。目前我国以水利工程为核心的水资源系统的人员队伍相当庞大。基于市场的水权制度,对其利益集团的影响一旦显现,将会出现巨大阻力。

  最后,水权制度还受到体制不完善的制约。包括水法对“水资源所有权”的约束以及取水证制度对交易的约束。由于水权制度减少了政府对水资源的再调控能力,因此各级用户对初始水权设定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要求,会远高于现行的取水许可证的科学性要求。初始水权设定难度大,需要用户的民主参与,需要科学的法律体系作保障,同时,水权交易过程也需要市场监管体系来支持。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与此要求差距甚大,水权交易的市场监管体系甚至未提上日程。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认为,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案,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水权交易。实施是跨地域调水工程的市场体现,无论从法律上、管理上、市场上看,都不适用于水权概念。虽然具体的水资源要通过水利工程才能输送到具体的地点,但对水资源的输送不是水资源本身。水利引水工程要支付费用,包括工程费用和具体地点的级差租金,统称为“取水租金”。取水租金能够帮助实现水权但不是水权本身。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认同天则研究所对水权问题的研究,认为其强调的一点结论值得借鉴:水资源的宏观稀缺是建立全国性的普遍的水权体系的前提,若无宏观稀缺,无需建立这样的水权体系。在宏观稀缺的情况下,若无水权体系,就会出现宏观意义上的过度用水和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而过度用水又可能导致从长期来看的水资源供给的萎缩。目前的取水许可制度,因无总量上的限制和分地区发放,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实践中,上述弊端具体表现为“上游优先”原则和“谁投资谁拥有水资源”的规则。而建立水权体系和水资源市场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这一规则。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中国决定6月1日起对美部分进口商品提高加征关税税率
中国风电政策趋向:发展也要兼顾环境
中国宣布减排目标 2020年比05年降四成
中国公布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 驳外媒质疑
中国将实施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国家标准
曾培炎:中国可持续发展重点要解决五个问题
中国将鼓励发展小排量汽车
中国将迎来电网建设新高潮 今后五年投资超万亿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9 CHINA-ESI.COM
鄂ICP备19009381号-2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