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市场分析 >> 正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挑战和机遇
来源:国际能源网 时间:2011-5-10 16:03:32 用手机浏览

  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发展的新希望

  中国人均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无论是在能源安全挑战还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任务。

  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据有关统计,太阳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可开发的陆上风能资源达2.53亿千瓦,还有种类繁多的生物能资源,储量丰富的地热能以及海洋能资源和更多的海上风能资源。预计到本世纪下半叶后,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而占据世界能源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过渡。

  中国很早就已开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小水电、太阳能热力装置、风电和农村沼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总计为2亿吨标准煤,约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中国可再生能源正在从单纯的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保障能源安全

  据科学界估计,如果不开发新的能源,在未来200年里人类将耗尽地球在过去数亿年间蓄积的化石能源。另外,化石能源的消耗对环境的危害极大。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资源过度开发的今天,人类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行为,并踏上了探索新能源的征途。对新能源的要求最主要的就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不会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就是这样一种探索活动。2006年11月21日,ITER计划的有关7方,欧盟、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代表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了联合实验协定及相关文件,标志这项全新能源计划的全面启动。

  热核聚变反应不同于目前核电站的生产原理,不产生高放射性的核废料,也不产生温室气体和污染。此种核聚变反应主要借助氢同位素,这种原料在地球上取之不尽,而且核聚变放射性微乎其微,不产生核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很小。因此核聚变被认为是未来解决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计划一旦成功,将为人类开发新一代战略能源带来一次革命。

  未来发展方向和对策建议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源发展战略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确立节能的首要位置。改变以往低效利用方式,注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组织实施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大示范工程,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能源技术市场,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推广应用。

  ——将清洁能源置于优先发展地位。面对全球能源紧缺,中国应从自身能源供应战略角度出发,发展清洁能源,向清洁能源要效益,因地制宜结合中国地理情况大力发展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同时在各个节能领域中投入巨额资金加快研制节能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未来能源技术,尤其在先进的节能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以此确保国家经济持久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根本。中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建立与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定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组织、个人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实现节能减排者得实惠,高耗能者高成本。

  ——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契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结构。从发达国家治理环境污染、开展节能减排的过程看,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即由以重工业型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现阶段应当大力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大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的力度,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和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孟宪淦:储能或可解决光伏发电消纳问题
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利用加速 产业化仍需时日
恒大新能源产业香港借壳上市 多元化战略再加速
研究机构称煤制气不是低碳能源 应适度发展
李伟:推动能源发展转型 构建绿色高效能源系统
联合国环境署报告:中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居首
报告称2012年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资达到2440亿美元
一季度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下降22% 中美均下降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广告投放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会员服务
最新项目
资金服务
园区招商
展会合作
中国节能产业网是以互联网+节能为核心构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节能服务平台。
©2007-2016 CHINA-ESI.COM
鄂ICP备1600209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