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热电联产作为十大节能工程之一,为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国家发改委也已对“十二五”期间各个行业进行了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并确定推行区域热电联产为建筑节能的整体目标之一。发展热电联产的现状如何?大力推进热电联产还需要克服哪些困难?未来前景如何?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郁刚针对以上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十一五”成效显著
中国能源报:请您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热电联产的情况?
郁刚:近年来,我国的热电联产得到迅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热电联产装机年均增长近2000万千瓦。据中电联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供热机组总容量达14464万千瓦,占同容量火电装机容量约20%,占全国发电机组总容量的17%左右。到2009年底,全国热电联产的年供热量达258198.07万吉焦,比2008年增加3.4%。目前,热电联产机组承担了城市热水采暖供热量约30%,城市工业用汽约83%。在城市集中供热的总面积中,有1/3是由热电厂供热的。
我国目前已经运行的热电厂中,规模最大的为太原第一热电厂,装机容量127.5万千瓦,在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有一批20万千瓦、30万千瓦、60万千瓦大型抽汽冷凝两用机组在运行,星罗棋布的热电厂不仅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迅速发展,也在黑河、海拉尔、石河子和海南岛这些边疆城市开花结果,区域热电厂也从城市的工业区蔓延到了乡镇工业开发区。
中国能源报:在实际运行中热电联产机组节能减排的效果如何?
郁刚:200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机组的平均供电煤耗为340克/千瓦时,3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的供电煤耗理论值在330克/千瓦时左右,实际运行值大约在340克/千瓦时左右。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全国集中供热锅炉房的锅炉年平均效率在65%左右,其年均供热煤耗在54千克/吉焦左右。
热电联产机组相对于热电分产,避免了冷凝损失。热电联产使用的锅炉都是大型锅炉,而且以亚临界锅炉、高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居多,运行时锅炉效率可以稳定在88%至91%。此时供热的标准煤耗在40千克/吉焦左右。一般在热负荷较稳定的情况下,一台5万千瓦的热电机组抽汽供热时煤耗可以低于300克/千瓦时,比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340克/千瓦时低很多。如果考虑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替代供热的中小型锅炉,则节能量更大。据测算,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十一五”末热电联产在节能减排中的贡献为:年节标煤约7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12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12.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4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69.42万吨。
应代替分散小锅炉
中国能源报:热电联产适合在哪些地方开展?
郁刚:在北方采暖城市、南方工业园区及一些工业企业,都适合开展热电联产。
就采暖供热而言,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是冬季必须采暖的地区,这些地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约70%,绝大部分位于我国北方。根据我国建筑物采暖的有关规定,这些地区的城市适宜采用集中采暖的方式。北方采暖区有特大型以上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100万以上)23个,是亟待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集中供热水平的重点地区。
就工业供热而言,工业生产企业是最大的热用户,目前除一些大型工业企业由自备热电厂供热外,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由锅炉供热,主要为化工、造纸、食品加工、制药、纺织、石油炼制和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生产提供热能。由于工业生产用热连续稳定,最适合建设热电联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