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资讯 政策法规 产业市场 节能技术 能源信息 宏观环境 会议会展 活动图库 资料下载 焦点专题 智囊团 企业库
产业市场  中国节能产业网 >> 产业市场 >> 人物观点 >> 正文
潘家华:节能减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来源:中国节能产业网 时间:2011-9-23 11:33:23 用手机浏览

 

  从这些数据来看,我们最为艰巨的任务还是节能,减碳,现在说节能减碳,我们与很多概念混在一起。把节能减碳跟绿色混在一起,这个节能减碳跟绿色有重叠的,有更多的并不重叠。像现在的脱硫就属于绿色的,现在污水处理也是属于绿色的,但是是耗能的,也是要派碳的,我们的植物保护是绿色的,我们搞碳汇就不一定是绿色了,但是那是减碳的,所以绿色跟减碳有重叠,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我这儿有这么几个总结,经济意义上来讲,几乎成本是不一样的,物理意义上来讲,减碳并不能节能,能源意义上来讲,如果我们减碳的话,就不能节能,像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有热水,随便用,并不要求你节能,因为可再生资源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节能减碳还有很多人有误解,认为节能减碳要退回传统社会,等同于贫困的经济。低碳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增长,而是要低碳高增长,低碳节能也并不是要求我们降低生活水准,拉闸限电并不是节能减碳,而且与我们社会发展是矛盾的。我们现在说了,很多人把低碳经济跟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都等同起来,实际上它们不是等同的概念,他们有根本的区别。重叠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减碳就是一个碳,对其他的其实不是特别关注的,不管你怎么耗能,怎么浪费,但是只要不碳排放就可以。

  我们现在说节能减碳现在是一个难题,为什么呢?大家说我们在经济上要低碳革命,这个革命与我们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是有根本的区别的,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是属于技术引领的革命,前面有技术引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所以并不需要协定采用新的技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是一种利益驱动内在的动力。现在减碳、低碳就与他们有根本的区别,没有革命性的技术,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那就需要有国际协定约束碳的排放,所以这是刚性约束下的。

  我们说技术进步是有帮助,像我们坐机车,但是不管你怎么改进,我们消费增加了,相对来讲,这些效率也会得到抵消,只有我们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没有任何的碳排放,像纯电动汽车,如果电是风电储存下来的,太阳能,这样就没有任何能源的消耗,也就不会有碳的排放量,所以一定要有革命性的技术突破才行,如果没有技术突破,那我们减碳就不可能一蹴而就。

  节能减碳有什么样的东西可选择呢?大家知道能源结构是最重要的,因为化石能源是含碳的,化石能源的含碳,煤是最高的,一吨标准煤是排2.69吨二氧化碳,相对来讲,一吨标煤的石油只有2.07吨二氧化碳,所以尽管是化石能源,它们碳的含量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我们非化学能源显然是没有可再生能源的。大家都关注商品能源,实际上很多非商品能源,像太阳能热水器,实际上启动了相当大的能源保障。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三次产业结构,农业,我们几千年的精耕细作,现在农业是用化肥能力显然是有碳的排放,就需要我们的消耗。工业是有轻重工业之分,重工业就是重化工,是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我们能想象用风来炼钢,我们不能想象用太阳能来建水利厂,这在我们工业化阶段,要有大量的、稳定的,价格低廉的能源利用度比较高的能源,这是可再生能源不能保障的,只有化石能源才能保障。经历了这样以后,可再生能源比重可能得到比重。我们服务业相对来讲属于能源消耗,单位产生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从碳的方面考虑,在我们中国,我觉得,那些都是属于杯水车薪,那些都属于微不足道,那些都属于芝麻,真正的西瓜在哪儿呢?在碳以外的方面,这是我们中国节能减碳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我们的城市规划,看着跟碳没有关系,我们天通苑的水城(音)分设到跟我们的基础设施在一起的话,就可以节省多少碳。我们说一个轻轨这是一个面子工程,不实用的工程,在望京只有一站,跟二环的连接,让你换乘,怎么样让你难受,他就怎么设计。你消费者有什么选择,我想低碳,我想坐轻轨,没有选择。而且票价,明明是25块钱一张票,这个价格跟出租车点对点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不在于碳,而在于规划,现在动不动就是一大堆拆,这个建起来有GDP,拆也有GDP,再建也有GDP,最后有什么呀?现在都是在重形象,前几天我去圣彼得堡参加一个圆桌会议,圣彼得堡就没有超过五层楼的房子,虽然说他不是一个名城,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城市。我们现在就追求这种形象,不考虑内涵。所以我们现在的规划,确实是属于最大的节能减碳,而且我们的质量,就像我们这样一个建筑,如果是200年历史的话,我们是一次能源消耗,如果是一百年就是建两次,乘两倍,如果是50年的话就要乘四倍。像武汉大桥建成五十年,五次大修,所以建筑质量、建筑寿命很重要,现在国人为什么喜欢买进口车,因为我们很多自己的车,质量上保证不了,因为我在国外待了很长时间,觉得中国人有点大手笔,但是在细微处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好。为什么我们自己做不好,自己为什么做不好?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现在国际上有很多预测,WWF说我们有25%的可再生能源,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到2050年有17%~78%,中国工程院说我们还有50%。我们真正的有多长时间?从资源的储量,现在看我们真是处于时不待我,如果不加快转型,我们这样一个生活质量和水平就不可能有保障和提高。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相关文章 iTAG:
徐绍史:努力找到节能降耗和发展经济的平衡点
节能环保产业绿色信贷的“增”与“减”
潘家华:“碳预算方案”构建未来气候制度
李克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
潘家华: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指标不应该一刀切
华建敏:节能法实施和节能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新能源将成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制高点
谢极:节能服务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频道推荐
服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CESI
关于本站
版权声明
网站合作
网站帮助
联系我们
网站服务
金融服务
项目对接
技术推广
最新活动
邮件订阅
中国节能产业网致力于打造节能领域最高效的技术、项目、资金一站式服务平台。
©2007-2015 China-esi.com
湘ICP备12011889号
节能QQ群:39847109
顶部客服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公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