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州市节能主管部门了解到,全市目前仍有40%的企业未应用节能技术。为什么部分企业对节能技术这样冷漠?究竟如何冲破制约节能技术推广的瓶颈?记者作了专题采访。
部分企业对节能项目的疑虑
今年以来,市有关部门通过发布目录、产品推介会、技术讲座、展览等形式,促进先进成熟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洁净煤、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调速节电、绿色照明、节水器具、余能回收利用、建筑节能等技术。据介绍,长期以来,占徐州总耗电量近三分之二的交流电动机大多数处于恒速下运行,出现“大马拉小车”现象,导致许多设备处于低效率、低功率运行,效率只有60%,功率仅为70%。我市电力行业普遍采用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后,节电率达20%,功率达90%以上,并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目前,部分企业对节能技术表现热情,然而还有部分企业仍持旁观态度。有位水泥企业老板对记者说:“节能技术好是好,但是提供节能技术的企业素质及其产品质量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益,我们没有把握。”因为该企业去年曾经更新灯具,购进过一批“节能灯”,使用后发现并非与广告宣传的那样神奇,与普通灯没什么两样,找厂家不退赔,只得自认倒霉。另一位纺织企业经营者告诉记者:“我们企业刚成立,缺乏资金。对节能项目的实际情况没有把握,不知投入产出比有多少。”他希望节能公司能将产品赊销给用户,帮助用户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也通过使用检验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效果,让用户放心。
“门外汉”难用节能设施
未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有难言之隐,而已实施节能项目的企业如何?节能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结晶。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企业虽引进了节能技术,然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不懂节能技术和管理,造成专用设备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有家造纸厂几年前从南京一家企业引进高温冷凝水回收技术。然而,由于使用不当,一个月前出现故障,厂里没有懂此技术的技术人员和维修工,只得打电话找提供节能设施的企业帮忙,对方推托责任,迟迟未来维修,至今节能设施闲置。厂长感慨地对记者说:“节能设施容易买,而技术不是简单用钱可买到的。非得专业人员不可。”
企盼“007”成为节能先锋
针对上述问题,市节能主管部门近期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建议。
7月21日,市节能主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节能公司与接受节能技术改造的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为用户开展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人员培训一条龙服务,以与用户分享项目运行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方式收回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具体操作过程是节能公司组织专家免费为企业进行节能诊断,找出企业能源浪费的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在项目实施工程中,项目资金由节能公司提供。合同期内项目所有权归节能公司所有,节能公司的回款来源于该项目的节能效益。合同结束后,高效的设备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客户所有。上海选择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试点,由上海节能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新亚厂的循环水系统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为218万元。
经过半年的运行,节能效果明显,每年可节电114万千瓦时,节水6万吨,节约费用78万多元,不到4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0”投入、“0”风险、“7”个环节保证,被戏称为“007”的“合同能源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节能投资新机制,允许企业用未来的节能效益来为现在的设备升级,达到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企业无需投入或少量投入资金便能引进新型的节能技术,获得节能效益,避免自身单独承担项目可能遭遇的技术、财务等方面的诸多风险,由一次性的项目转变为经常性的工作。
市节能主管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能有效解决企业实施节能项目中遇到的信息、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困难,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可以进一步发挥市节能服务中心的作用,催生节能产业的兴旺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BJ04
|